日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结束征求意见,养老保险基金入市进入倒计时。从世界范围内来考察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问题,能给我国养老金入市带来哪些启示?养命钱如何安全赚钱?养老金入市的利、弊有哪些?就这些问题,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接受了光明网记者的专访,这里全文刊发。
养老金入市的风险是可控的
——郑秉文专访
简单存银行:贬值是绝对的
养老金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类型,一类是主权养老基金,这种基金是生来为了投资的,最早的一支基金到现在运行也有二十来年了,全世界有十六七支主权养老基金,其目的就是为了投资。第二类是指企业雇主办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耳熟能详的就是美国的401(k),它生来也是为了投资,所有的余额用于市场化投资。第三类是基本养老保险,就是日前我们颁布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在全社会征求意见,这种基金指国家依法举办的、强制性的覆盖所有参保人的制度基金,当前有一百多个国家实施了这项制度。此制度诞生于1889年的德国,最开始是没有投资的,是现收现付制,一直到1955年在新加坡建立了中央公积金制,引入了个人账户,有了积累,就开始有了投资。
基本养老基金的投资问题,基金与市场化的关系演变历史,有三个节点需要我们注意。从1889年诞生基本养老保险,到1955年有市场化投资了,这是第一个节点。第二个节点是1981年以智利为模式的市场化投资。这两个节点对中国投资体制的影响都不大,产生影响的是制度设计。第三个节点,开始于1997年,有几个重要的国家也开始进行投资体制改革,比如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他们本来是现收现付的,没有进行市场化投资,遵循美国的模式以购买国债为主,但是收益比较低,可从这时候开始,这些国家也先后开始投资了。
第三个节点跟中国的关系很大,受到很大影响。可以说,正好在1997年,我们的多项制度实行全国统一,比如统一税率,基本养老基金开始走向正规化。在设立基金之初我们没有多少积累,越往后,积累越来越多,尤其2005年以来的10年间,积累更加庞大。在没有积累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投资问题,所以当时政策制定的投资渠道有两个,一个是银行存款,一个是购买国债。由于各种原因,购买国债几乎成为一句空话,无债可买,无债可投,所以基金的99%都流向银行,一方面国债买不到,只有存到银行。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基金增长的态势相当吓人,每年以20%、30%的增长率在增长,从1998年的几百亿,增加到去年的几万亿,我们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是3.18万亿,加上城乡居保4000多亿,合计养老基金3.6万亿,如果其他的四个险种,总共超过了5.2万亿,这是当时所未料的,所以这种积累直接导致了贬值的压力。
市场化投资:风险是相对的
养老金的贬值也越来越明显。首先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看,我们的损失是巨大的,从1998年到现在损失一两千亿。第二,如果按照企业年金的收益率来算,我们的损失超过三千亿;第三,相对于中国的主权养老基金,全国社保基金的收益率,截止目前,以它作为参照,我们的损失是5500亿左右。从这三个参照来估计,我们潜在的损失是这么大。如果还有第四个参照,从社平工资(社会平均工资的简称)来看,我们的损失也是非常大的,社平工资增长率从1998年以来,超过了10%,达到14%左右,我们的潜在复利损失达到一万三四千亿,这更了不得,所以,越往后我们投资的压力越大,潜在的损失也越大。
投资是一个毋庸置疑的潮流,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目前我们看到以国债持有的社会保险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国家有四个:美国、英国、爱尔兰、西班牙,它们有大量基本养老基金的余额,仅美国就高达2.8万亿美元,没有进行市场化投资,完全用来购买国债,以国债的形式来持有。这四个国家CPI都很低,只要持有国债,就能完全跑赢CPI。事实上也是这样,它们持有国债也跑赢了社平工资平均增长率,社平工资增长率取决于GDP的增长率,由于它们GDP的增长率比较低,所以这些国家的社平工资增长率也不是很高。这几个国家持有国债,回报率平均在4-5%之间,而他们的工资增长率是2%左右,远远跑赢了社平工资增长率。
既能跑赢GDP的增长率,还能跑赢CPI,更能跑赢社平工资增长率,尽管这四个国家也在进行改革,但是有庞大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增值保值不成问题,比如,美国在1990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余额只有两千亿美元,到去年底,已达到2.8亿美元,相当于18万亿人民币,这是一笔数额巨大的资金,安然无恙的购买国债,情况也是非常好的,也是与它的经济环境是相匹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