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实验室快讯 >> 快讯2016年 >> 信息详情
全文搜索:
【PDF全文阅读】

近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在《新京报》撰文对“自己为什么主张名义账户制”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该文刊登于《新京报》8月29日第A04版,这里刊发原文:

 

我为什么主张“名义账户”

郑秉文/文

 

        秉笔直书

  个人账户里不用真的放钱,真的放钱也是做不到的,即使做到了,也划不来。

   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近日发布《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报告显示,去年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和青海六省份的城镇企业职工 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并且,个人账户基金从2014年的5001亿元,下降到3274亿元。这是自2001年做实个人账户试点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中国现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其中,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由雇主单位缴纳的相当于个人工资的20%来形 成,当期支付给退休人员。而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制,属于个人私有,缴纳工资的8%,退休后取出。但是由于大部分省份发放养老金存在缺口,为保证发放养老 金,他们不得不将账户资金也都拿出去一起作为养老金支付给退休的一代。即使这样,很多省份还需要财政补贴才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从而导致个人账户空 账。

  从2001年起,中央开始试点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省份从辽宁等东北三省扩大到上海等13个省份。然而效果很不理想,截至2015年底,全国的个人账户记账总额已高达47144亿元,而账户里实实在在的资金还不到十分之一,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日益严重。

   我早在2006年向有关部门提交的研究报告里就主张,个人账户里不用真的放钱,真的放钱也是做不到的,即使做到了,也是划不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 表面原因,就是需要的资金规模太大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压力太大,不能承受;二是深层原因,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必然带动社会平均工资涨得太快,每年超 过14%,而账户资金的银行利息才是2%,差距太大,中间有12%的差距,钱放在个人账户只能任其“贬值”。

   从理论上解释,这个深层原因是违反一个叫“生物收益率”的定理。这里用非常简化的例子做个解释。比如,1995年某人每月开始向账户缴纳工资的8%,但 到了2015年这个钱却还不到今天工资的1%,就是说,20年前能买一条烟,现在只能买一盒烟。你要想使20年来每月的缴费都相当于今天工资的8%,银行 利率就必须是14%才行。就是说,1995年每月工资才200元,按照8%比例缴纳个人账户,每月缴16元,现在每月工资是7000元,缴560元,要使 20年前的16元相当于今天的560元,就必须要有每年平均14%的回报率。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家对缴纳社保就没什么热情,能少缴就少缴。同样的道理,大家要保值,不想留现金,买什么呢,房子是最保值的了,买房子,房价就疯涨,一些地方 10年来房价涨了10倍。政府只能限购,大家就只好买别的东西。股市好的时候就蜂拥而至,银行存款“大搬家”去炒股票,然而股市风险大,于是就有各种炒 作。今天炒君子兰,明天炒大蒜,后天炒普洱茶,大后天炒邮票,甚至炒藏獒、炒公墓、炒车牌……大家和各级政府不愿做实个人账户,本质上与这些炒作的性质是 一样的。

  做实账户资金量太大,各级政府都拿不出,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不情愿。因为财政的钱都是老百姓的税收钱,哪个省长、市长和财政厅长、局长能眼睁睁看着它每天在缩水还往账户里扔?那肯定是不合理的,对不起百姓的血汗钱。所以,试点了15年,只能放弃,这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

   不做实的账户在英文里直接翻译过来的学名叫“名义缴费确定型”,俗称“名义账户(NDC)”,目前已有8个国家开始实行NDC模式,包括瑞典、意大利、 俄罗斯、波兰等。可以打个比喻,以前做实的账户很像“股票账户”,里面有真金白银,每天买卖;而NDC实际就是“银行账户”,账户里钱虽然投资或放贷去 了,但到退休时连本带利全都可以取出来,完全归个人,保值的事情完全由银行代劳,利率与“生物收益率”挂钩,非常透明,每时每刻可上网查阅账户变动情况。

Copyright(c)2012-2013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浏览次数:336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