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实验室快讯 >> 快讯2019年 >> 信息详情
全文搜索:
【PDF全文阅读】

日前,中国社科院社会保障实验室首席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就“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以下是访谈全文:


郑秉文:养老金改革要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记者 |牛其昌 陈鑫


观点摘要:

由于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经济高度集中与充分就业的前提下,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经济运行方式,是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开放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生,通过调动消费和投资这两大经济变量的作用、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并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等方式为促进开放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没有建立单独的农民工制度是十分正确的选择,这减少了制度碎片化,确保了农民工的利益。

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最好之说,只有是否适合之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跟这个国家的民族习性、文化传统、历史经历等因素有关。

以为2035年基金耗尽了,年轻人就拿不到养老金,这是一种媒体的非专业性误导,致使社会舆论的普遍误读

总体来看,中国仍处于外汇储备的积累期,且积累规模相当可观。中国应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期,适时建立一只外汇型的主权养老基金,补充未来的老龄化高峰。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城镇到农村、从职工到居民,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稳增长、促改革、保民生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建国70周年之际,界面新闻专访中国社保领域的资深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解读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前世今生”。郑秉文2004-2014年任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所长,2014-201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几十年来,郑秉文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等,曾多次参与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深入了解。他认为,中国更适合走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即包含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次相互配合。

2019年4月,由郑秉文担任主任的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曾引发热议。报告预测,到2035年我国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耗尽。

不过,郑秉文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澄清,以为2035年基金耗尽后年轻人就拿不到养老金,这是一种误读。

郑秉文表示,发放的养老金来源主要靠当期的青年人缴费,基金耗尽意味着基金储备没有了,这跟发放养老金是两回事,因为老年人当期发放的养老金主要来自青年人的当期缴费,储备没有了意味着收支缺口要由财政等其他资源“补”上这个缺口。面对养老金缺口,应当适时建立一只“外汇型”的主权养老基金,补充未来的老龄化高峰。

界面新闻: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有哪些重要节点?

郑秉文: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封闭型的计划经济模式和开放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二者以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为界。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到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进行了自我转型与重大调整,走过了一条从适应封闭型经济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到适应开放型经济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之路。

首先说改革开放前,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1949-1958年的“制度初创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是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和1956年进行了修订),主要成就是初步创建了城镇劳动保险制度、农村“五保”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第二,1959-1966年的“制度调整阶段”。在城镇,随着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覆盖面扩大,逐渐出现费用上涨趋势,给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在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刺激了“五保”制度与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激发了农村社保制度的发展潜力。

第三,1967-1978年的“蜕化为企业保险阶段”。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兴起,城镇的“国家-企业保险”完全瘫痪并蜕化为“企业保险”,职工的生、老、病、死完全成为企业内部事务,农村“五保”制度也几乎全部停顿。

Copyright(c)2012-2013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浏览次数:3308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