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实验室快讯 >> 快讯2020年 >> 信息详情
全文搜索:
【PDF全文阅读】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保就业、保民生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随着南方汛情的严峻,更是增加了保就业的困难。为此,《人民政协网》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下为媒体报道。

 

防疫抗汛,三大举措打赢就业保卫战

 

为应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罕见地没有设定经济增速目标,但却设定了新增就业900万以上和调查失业率6%左右的就业目标,将“保就业”置于“六保”之首,从而形成了一套不同寻常、应对疫情巨大冲击的一条市场化改革的良性循环新路子。此后跟进的各类具体措施,在南方汛情严峻的形势下,更为保障就业、稳定人民收入及时上了政策保险。

“完成新增就业900万的关键是提高就业弹性,规模性资金和减税降费应该精准滴灌,有的放矢,有效投入,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就业弹性;同时,为疫情期间受到影响较大的六个特殊群体实施帮扶以维持社会需求规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对规模性资金投入、减税降费和帮扶六个特殊群体这三项新政进行了详尽分析,认为《政府工作报告》规划的放水养鱼、留得青山和保就业的举措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是规模性资金投入,二是减税降费,三是帮扶特殊群体。

郑秉文解读,所谓规模性资金投入就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新增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共计2万亿;减税降费具体是指在去年2万亿的基础上再增加5000亿,即2020年计划减税降费2.5万亿;帮扶特殊群体具体是指疫情期间有六个特殊群体需要政策倾斜。

其中,前两类举措(指规模性资金投入和减税降费)的政策目标是为企业纾困,稳住市场主体,从供给的角度看实现保就业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资源投向就业弹性高的行业和企业;而第三类举措是需求的角度,就是六个特殊群体进行直接帮扶,这是当前存在的困难,应该把六个特殊群体作为精准帮扶的对象,把钱用在刀刃上。

放水养鱼应“精准滴灌”

“两万亿的规模性政策资金说大不大——我想肯定要小于两会召开之前很多人的预期,说小不小——再加上2.5万亿的减税减费,相对于我国43万亿的城乡居民收入总盘子来说超过两位数的比例。所以,在使用两万亿时‘精准滴灌’十分重要,因为滴灌的行业企业越精准,就业弹性就越大,相对应的拉动就业人数就越多,就是说,在投资的规模性资金固定的前提下,就能实现就业最大化,就能完成今年实现新增就业900万的目标。” 郑秉文强调,放水养鱼应“精准滴灌”。

“进入本世纪以来,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逐渐发生一些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本来就呈负值状态,且在过去20年里逐年走低。第二产业就业弹性起初高于第三产业,但后来也呈逐年下滑状态,从最高年份的0.4下降到0.1左右徘徊。第三产业就业弹性逐年提高,在过去的10年里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显然要更大一些,拉动就业和‘实现900万’的效果更好一些,更立竿见影。这就意味着,同样规模的政策性资金,投入到不同的产业所拉动的就业岗位数量是大相径庭的,为了实现就业政策目标和‘实现900万’,应尽量‘瞄准’投向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比较高。”

但是,郑秉文还指出,即使在第三产业中,不同行业的就业弹性也存在较大差异性的,在2020年精准滴灌时可将第三产业细分为三小类:第一类是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他们的就业弹性和在此次受到的影响大于第二类,即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而第二类的就业弹性和受到的影响肯定还要大于第三类农林牧渔业、工业、仓储业、物业管理等。因此,在第三产业中,第一类应是需要精准滴灌的“大鱼”,就是要把数量有限的规模性资金“喂食”个那些“大鱼”,他们的就业弹性高,最大限度地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当前最大的民生,是基本的“吃饭问题”。

Copyright(c)2012-2013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浏览次数:3366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