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指数报告》在京发布
会议报道 学术发言 精彩图片
2015年1月12日,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承办的《2014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指数报告》发布会在京举办,会上正式发布了《2014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指数报告》研究成果。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赵世洪等领导及社科院和高校等单位的资深专家学者、保险行业代表及新闻媒体共80多人参加了发布会。
平安养老险董事长兼CEO 杜永茂致辞
该报告从设计、调研到写作前后历时近一年,是在调研全国50个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城市4500多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企业职工的基础上编制的,为确保该指数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中保协邀请国家统计局相关部门领导,并组织国内多位业界专家学者对该指数进行了多次论证和研讨。《报告》显示,我国大中城市企业员工福利指数为66.5,处在基础水平。一级指标中,充实性指数、公平性指数、满意度评价指数和效益评价指数分别为71.4、62.6、65.6和65.6。显示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处于基本水平的中间偏下位置,说明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工会书记 赵世洪致辞
全总赵世洪书记及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袁序成主任在对指数研究工作的点评中均对指数研究和发布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赵世洪认为:指数研究工作是一种由行业协会、企业、工会组织、学术研究共同合作,运用社会力量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尝试,指数的发布将成为党政决策的重要依据,成为企业改善员工福利的重要动力,以及提高员工福利保障的有力推手。袁序成指出:指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保险业积极贯彻《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积极参与国家社会民生、福利保障建设的重要实践,填补了我国在企业福利保障等研究领域的空白。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黄洪 出席会议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 朱进元致辞
中保协朱进元会长指出:指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推进我国进一步加强社会民生福利保障建设,也有助于促进保险行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抢抓机遇快速发展。既是保险行业服务国家构建现代保障体系的责任所在,也是保险业充分把握《若干意见》巨大的政策红利。全总劳动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吕国泉强调该要不断推动职工福利保障水平的提高,这一项目也能得到更多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的支持与帮助,推动指数研究项目不断发展、结出丰硕果实。指数研究工作独家承办单位平安养老董事长兼CEO杜永茂表示:平安养老一直以推动保险行业的社会地位提升和公众认同度为使命,并以该指数研究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作为一家商业保险机构积极参与国家民生福利保障事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责任。
出席领导 嘉宾
朱进元还表示,中保协下一步将动员各方力量,引进更多权威部门参与论证,不断完善指标设计,努力扩大调查范围,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确保指数的科学性、专业性、权威性。在2015年,将联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和平安养老保险共同研究“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以期在推动和引领保险业服务社会保障事业方面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 郑秉文致辞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该中心发言认为:“在人口红利优势正在消失的当下,企业在薪酬管理体系上,即工资、奖金和福利之间做出适时地甚至前瞻性地调整已是必然,即有条件地向“福利”上做出适度倾斜。当然,企业的福利保障建设客观性需要各种商业性的保险和年金产品,这就要求我们保险等金融行业在向社会提供相关保障性产品和服务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全国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吕国泉致辞
发布式现场:左起朱进元、吕国泉、黄洪、赵世洪、郑秉文、杜永茂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齐传钧宣介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博士作为该《报告》的主要执笔人在大会上对其主要内容做了宣介。他最后着重强调了该报告提出的五点建议:一是企业应该把福利问题高度重视起来;二是要尽快推出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顶层设计;三是在新国十条指导下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四是政府要加快推进各项商业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五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统一舆论导向,特别是人口老龄化下要让老百姓和所有的员工重视长寿风险。
(供稿人:齐传钧)
郑秉文主任发言全文
今年在中国历史上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因为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正式启动,从而预示着中国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毫无疑问,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指数报告》的发布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们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习总书记说的“新常态”就是一个最好的概括和诠释。从对福利保障体系的影响上来说,有三点表现值得我们重点关注:一是经济增速放缓;二是人口老龄化加速,三是劳动力流动加快。显然,这三点与企业员工福利保障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 郑秉文
首先,如何看待和处理好经济增速放缓与稳定企业员工福利保障的关系。未来几年,经济增长增速放缓,必然意味着政府财政收入增速的下降,从供给角度看,各级政府财政对福利保障体系的投入将趋于谨慎、甚至保守。当然,需要强调的是,经济增速的下降并非全是坏事,因为经济增速将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增长质量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从长远上来看有利于改善全民福祉。但随着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入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至少在未来几年,中国福利保障制度建设过度依赖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一定要考虑企业层面的积极性和投入,鼓励企业增加投入,尽快落实三中全会的《决定》和“新国十条”提出的完善健康保险有关税收政策和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等,使企业员工福利结构真正地能够实现多元化而不是一元化,多样性而不是单一性,多层次而不是单层次,稳定和提高企业员工的福利水平。
其次,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人口老龄化加速与稳定企业员工福利保障的关系。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正成为中国社会不得不经历的一次重大的人口和社会转型,也是目前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所达成的基本共识。对于福利制度体系建设而言,主要从需求面带来了巨大影响,即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必然意味着需要赡养的老年人人口比例的巨大提升。20年后,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由2015年大约2.06亿,迅速跃升到3.87亿,将近翻一番。因此,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满足快速增长老年人口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将是社会面临的一个巨大压力和挑战,这是特殊的国情、特殊的新常态,企业员工福利要为“企业员工养老”做好准备,要为“未来老龄社会”做好准备。
其三,如何看待和处理好劳动力流动加快与稳定企业员工福利保障的关系。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流动加速也是全社会的基本共识。一方面由于相对国外有些新兴经济体70%-80%的城镇化率和发达经济体80%以上的城市化率,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与前者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新一届政府倡导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布局的客观要求。根据联合国预测,20年后,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65%,即使按这个最保守估计,每年农村转移出来人口也将千万计,如果再考虑户籍改革等因素,对福利保障体系建设而言,就存在一个供给面和需求面如何衔接的问题。因此,福利保障体系改革和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中国的“大迁移”和“户籍改革”等特殊国情。从大方面来说,要继续消除一些基本福利保障制度的碎片化现象,继续做好福利保障多支柱体系的协调发展工作和继续满足流动人口、转移人口、落户人口这三个群体(现象)对制度的普及性和便携性的需求。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最后,企业在“新常态”下,如何看待企业福利保障努力的方向在。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今天,社会福利绝不再是单纯的社会政策,也是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同样,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的福利保障,特别是来自企业提供的福利保障将直接决定员工的去留态度和工作状态,是企业人力资本建设的一部分,是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之一。我想,在人口红利优势正在消失的当下,企业在薪酬管理体系上,即工资、奖金和福利之间做出适时地甚至前瞻性地调整已是必然,即有条件地向“福利”上做出适度倾斜。当然,企业的福利保障建设客观性需要各种商业性的保险和年金产品,就要求保险等金融行业向社会提供相关保障性产品和服务上做出更大的努力。无疑,在“新常态”下,像平安养老险这样的商业保险公司必然要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指数的发布,也充分说明保险企业愿意并能够做出这种历史贡献。
会议现场精彩图片
平安养老险董事长兼CEO 杜永茂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黄洪(左一)
总工会书记 赵世洪
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 袁序成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 朱进元
出席领导 嘉宾
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 郑秉文
全国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吕国泉
发布式现场:左起朱进元、吕国泉、黄洪、赵世洪、郑秉文、杜永茂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齐传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经济学院副院长 谢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