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在京发布
2015年11月29日,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主办,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承办的《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发布会在北京金融街隆重举办,会上正式发布了《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研究成果。《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为59.7,接近评级基准第三档,表明基本满足了城镇职工养老储备要求,但进一步提升养老储备水平的空间巨大。一级指标中,稳定度、充足度和认知度指数分别为62.6、59.2、56.6。
发布式现场:左起朱进元、郑秉文、徐玉长、黄洪、金维刚、杜永茂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郑秉文致辞
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做了精彩致辞,郑秉文认为2015年我国养老金三支柱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首先,从第一支柱的情况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改革到今年底呼之欲出。其次,从第二支柱的情况看,《企业年金试行办法》(20号令)即将修订,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年金基金管理结构和体系将有一次重大的跳跃和升级。其三,从第三支柱的情况看,个人养老税优政策落地指日可待,相关配套政策在今年年底之前也将落地。对于未来,郑秉文强调我国养老金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很多问题还需要尽快达成共识并推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其中,进一步完善“多层次”体系,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已显得尤为迫切,也较为可行。所谓第三支柱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建立和实施“个人养老账户”,即“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这是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需要通力合作,需要顶层设计,需要长期发展战略,需要吸收国外的经验教训。因此,至少应明确以下四个问题:第一,要明确个人养老税优政策的标的物;第二,要明确个人养老税优政策的人群范围;第三,要明确个人养老税优政策的实施载体;第四,要明确同时提供两种税优政策的必要性。最后,他对该指数的编制和发布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希望不仅可以通过这个指数度量改革效果,而且还要找出问题,并对进一步改革提出建议。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齐传钧宣介
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作为该《报告》的主要执笔人在大会上对指数进行了详细解读。首先,他对“养老储备”这个概念做了权威解释,即“养老储备”是指个人针对未来自身养老需求储备的各种权益、现金流和在退休时具有变现能力的资产,包括三个特点:一是主体明确,即仅指城镇职工本身,因此虽然与国家和企业拥有的各种养老保障基金具有一定关联性,但并不直接等同于后者;二是目的明确,即一定是用于自身未来的养老需求,而不是用于住房、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等其他生活开支,当然后者可以影响到储备目的的实现程度;三是标的明确,即退休时的权益(例如基本养老保险)、现金流(例如房屋租金和股息)和具备变现能力的资产(例如不用于子女继承的房产)。在此定义基础上,他从理论层面说明了该指数的逻辑架构和权重构成。随后,他重点对该指数和相关指标做了分析和说明。最后,总结了该报告提出的三点建议:一是在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提高获得退休金的最低缴费年限和推进以激励性为导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等方面实现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二是通过大幅增加企业提供的或个人自行购买的各种商业性保险和年金产品;三是重构家庭大类资产配置需要完善资产市场,并进行文化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