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会议频道 >> 学术研讨会系列报道 >> 信息详情
全文搜索:

解读和实施企业年金第23号和24号文件座谈会

发言实录

    主题:解读和实施企业年金第23和24号文件座谈会
    时间:2013年4月16号上午9:00—12:00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

    郑秉文:同志们,第23和24号文企业年金两个通知的解读与贯彻座谈会现在开始,今天这个会议我们非常高兴的邀请到了有关企业,包括中石油,北京电力,远洋集团,联想集团等等,并且还邀请到了机构中国人寿,招商银行管理机构。同时我们证监会的同志,保监会的同志今天也来到我们的现场参加座谈。重要的是我们邀请到了我们会议文件的起草者,倡导者,组织者张浩同志,我们人人都认识,人人皆知企业年金行业的领导,她非常忙,在百忙之中参加我们这个会议,帮助我们做解读,机会非常难得。
在刚刚过去的第23和24号文开了全国机构的会议,这个会议有好多同志已经参加了,我们今天紧接着召开11号全国的机构会议,召开这样的一个贯彻和解读两个通知的座谈会,意义非凡。为什么我们对这两个通知要开解读和贯彻的座谈会呢?我想在座的同志都非常清楚,自从1991年建立企业养老开始以来,2004年开始发布两个布令以来,2005年开始执行,中国的企业年金一直是发展比较慢的,从91年到2005年6、700个亿人民币,从2005年到现在市场化运行以来,我们短短的8、9年以来,积累到了5000多亿,也就是说我们经过短短的7、8年的时间积累了4千几百亿,成绩斐然,有目共睹。
    大家也会看到两个布令以来,企业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制度比较复杂,再比如说我们这个税收政策不是很完整,制度复杂体现在很多的方面,我们人社部的同志经过了很多的努力,我们对集合计划做了极大的改善,同时第23和24号文一个是扩大投资范围,一个是发行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的,意义也是非凡的。从我个人理解这个角度,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意义:
    第一个意义是制度创新,他是一个重要的一次制度创新,因为在目前制度框架下,我们的24号文在后端有这样的一个集合,这样的话极大的降低了我们制度的复杂性,否则的话大家以前也都知道,我们一共是2000几百个组合,每个组合两、三个亿平均起来,相当公募几十个亿,30来个亿一个组合,那么它的估值,它的精算都是非常复杂的,后端这样一个集合制度这个使我们制度的效率大大得以提高了,所以在目前这个框架了是一个制度创新。
    第二个意义降低了我们运行的成本,降低了我们的门槛,我们后端这样的一个集合,使整个制度大大得以简化,提高了运营效益。
    第三个意义是提高了效益率,23号文扩大了我们的投资范围,使我们增加了5个产品,这5个产品目前来看,哪怕是家庭妇女、老头、老太太甚至买这些银行理财产品,何况我们企业年金了,经过这么多年大家业内的呼吁,终于把这个投资范围扩大了,为我们日后提高稳定收益率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在以往的2009年2011年我们全国的收益率是负的,现在从23号文来看我们起码得到了一个保证。
    第四个意义我个人觉得企业年金的改善这两个通知,它的发布是对我们基本养老基金重要的一次尝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一年比一年大,远远大于我们企业年金,当然在过去的一年和两年以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业内也得到了称赞。
    第五个意义我们大力发展企业年金,是为我们五省市的事业单位改革,建立职业年金,弥补将要下降的养老金待遇的那一块也进行了这样一次重要的制度推进,为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也是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制度改进,也是一个常识,为全国事业单位乃至公务员养老金的改革奠定了一个重要补充的制度。
    第六个意义为我们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再一次把制度向前大大的推动了一次,从1991年发布建立补充养老制度,到现在22年左右了,那么22年来我们第一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人皆知。第二支柱我们发展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缓慢的,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制度是瘸腿的,但是我们在人社部的努力下,我们这两个通知的发行、发布对我们第二支柱的建设对多层次社保制度的建设,从长远看,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当然我们不是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整个社保制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天我们请业内的同志光临到这个风水宝地,这是一个龙脉,大家到这沾点仙气,这个地方是旧的段祺瑞执政府,是非常好的一块风水宝地,我们和张司长一起畅谈这么多年来为推进企业年金制度而取得的成果,我们这个研究所,我们社科院的研究中心也感觉到无比的容幸。遗憾的是我们人手比较少,我们都是科研人员,在服务这方面我们是不行的,这次多亏了高总,高总是鼎力相助,无论是后台还是前台,高总大家都认识,从04年那两个布令就开始参与我们企业年金规则的制定和推进,我们大家都是张司长忠实的追随者和执行者,都是这个制度忠实的执行者,是中国企业年金忠实的推动者。我所谓一个开场白,把开这个会的原因,和个人的学习体会,也就讲到这了,这些都是废话,我们下面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司长给我们讲话做解读,大家欢迎。
    张浩:略
    郑秉文:刚才张司长把第23和24号文两个通知出台的过程、背景以及解读做了非常好的学术性的演讲,非常细致,也非常及时,下面就进入自由发言和讨论的阶段,我下面就请高总来主持这个会议。
    高松凡:其实不存在什么主持了,我会前跟张司长商量了一下把原来的议程做了一个调整,这次主要是听张司长的解读和指示,所以我们把原来问答合二为一,变成跟张司长的互动,这是做一个调整。我想大概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咱们完成这项工作,因为张司长下午还有会。我抛砖引玉我先谈谈我对这两个文件学习的心得和体会。这个会议我感觉有点像4月11号上周会议的延伸,上次会议一个很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这两个文的理解和讨论,会上各组讨论大家都有一个强烈的需求要求,希望监管机构,因为这个文就像张司长说的里面的内涵很丰富,下面做的工作有很多,仍然有一些问题,可能我们理解还没有到位,或者不够细化,所以各个企业能不能做一些培训,或者配套的一些法规。会后张司长对这个事情非常重视,郑教授对我们这个行业一直很非常重视,主持了这次会议。尤其刚才听了张司长的报告以后,首先我觉得这两个文,有三点体会。
    第一个体会是变化,原来两个令出台大概是在2000年前后,但是之后开始起草两个令,当时委托理财也好,当时对两个令的起草对风险意识和投资范围,包括比例控制都是比较严的,包括估值,当时有这么一个背景。不管刚才张司长也提到了我们比较复杂的几人也好,其实更多的出发点就是风险控制和受益人的权益保护。随着资本市场的变化,尤其是2011年,咱们在座的各位可能有切肤之痛,2011年股债双杀造成了行业亏损,这种情况下可能只依赖于二级市场不太给力,所以这是一个变化,将来可能这个投资范围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当然也随着咱们各方管理人能力的增强,这个逐步在扩大,我觉得是一个改变。
    第二个是不变,所谓不变是企业年金的性质它的风险意识,和它的资产性质长期稳健,所以这次无论从两个令到11号文到第23和24号文,包括主体限制,产品限制等等还是做了一系列的限制,从这里面也看的出来监管局的良苦用心。最后张司长也嘱咐大家还是要把风险做好,包括刚才说的长期资产,放开一级市场放开基础设施这个产品,所以这个可能是长期稳健,风险管理不变的一个主题。
    第三个就是个人理解,不一定对了,可能也是监管机构对监管方法的一种微调,两个令出台以后,应该说监管机构是扶上马送一程,现在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包括从委托人受托人到咱们在座各位的逐渐成熟,监管思路从原来的政策指导下逐渐变成市场主导,我不知道这个理解对不对,这次理财产品风险范围是很深的,但是怎么识别,这已经不完全是监管机构的事情了,更多的是操作当中是咱们企业机构来共同完成的,所以作为市场化的选择来对待这个问题了。所以监管思路可能有调整,跟咱们在座各位机构的成熟有关系,这是我简单的一个心得体会,借这一个小时时间还有很多操作性的问题,还有下一步工作中不太清楚的问题,抓紧时间跟张司长讨论一下。
    张浩:略
    男1:我是泰康养老的总经理杨帆,感谢张司长刚才精彩的解读,也感谢教授的邀请。我感觉我看到两个文件之后,我已经激动了好多天了,因为我对养老金研究了有15年了,到美国去考察,到现在当总经理快8年了,我经历了整个市场的变化,这两个文件我也做一个解读,大家可以做一个分享。因为98年去美国看401计划的时候看的比较细,资料现在还在我办公室里放着,走遍了整个美国十几家的养老金管理机构,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我觉得跟401计划非常像,为什么呢?它真的是把金融市场打开了,然后他跟养老金的投资完全融合了,以前只是一个很小的一块,现在打开了三位监管,完全把产品亮给我们的投资机构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第二个变化我觉得体现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和法制精神,通过这种方式三位提了很多的建议,有保险类的产品,有银行的理财,有信托计划,甚至包括一些企业的大型项目,未来可以到这个投资里面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第二个我感觉增加了一些自由选择权,就是委托人还是受托人都有一个很自由的选择权,我不一定要通过投管人,我也可以不通过,我也可以选择各类类型的市场所存在的养老金计划。第三个是真正的投管人的投资效率,将会成几何基数提升,太康有将近200个投资组合,未来变成8个养老金产品,我觉得8个或10个产品,我可以全集中起来做这8个产品,我后台的运营效率是呈几何基数提升的,这一点我们体会是非常深的。最后还有一条就是美国401最大的特征就是个人有投资选择权,以前个人操作起来个人是很难判断基金的,那么未来通过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市场的一个公开的比较,我个人只要有一定的金融知识,我像买基金买股票一样,而且比买基金买股票还容易,因为他有很清晰的规则,有很明确的信息披露制度,还有很鲜明的性格特征,就是风格特征,未来对我选择来讲大大容易了。
    另外还有最后一条体现了制度文明,互相制约的框架之上,这次对信息披露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将来信息披露的频率包括你信息披露的内容更加细化了,比如说我们现在去招标,大家都说业绩很好,能力很强,没有公开的数据进行比较,大家都说自己好,但是你怎么来判断呢?我只有看你历史持续的披露记录我才能判断出来你是好还是不好,另外换一个角度从市场的负责人来说体会就更深了,我感觉有两点非常深的机遇和挑战,为什么感觉激动呢,对我们这些做专业的人,我觉得市场机会来了,为什么呢?对受托人有两点是很大的挑战,第一是对投资产品的专业能力,以往受托人只是做一些大类配置交给委托人去做,我只是起到一个间歇性的监控,所谓的评价,而且很多时候还受委托人的影响,在一些选择和判断上。现在我要你去选择投资产品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可能几十家机构,上百家产品摆在这里,有没有能力很精准的满足需求。而且这次计划又分了两次和三层,刚才张司长讲的非常透彻了,两层计划就是受托人直接买投管产品,一种是通过投资管理人代买养老金产品,意味着什么呢,我要是有委托人有很强的受托人的话我可以省钱了,可以省投管费了,选个好的受托人我还不用交管理费,我大大节省我养老金的运作成本了,但是受托人的要求就高了,你相当于半个投管人了,你相当于一个大的组合经理帮他选产品,而且这个时候你也不能乱收费,只收千分之二,那委托人来讲肯定是很开心的。
    第二条是职业操守的问题,在这次改革当中,成为受托人必须要重新思考的问题,以往我当委托人肯定优先推荐泰康资产,因为泰康资产确实也很优秀,业绩也做的不错,我可以选他,我自己家兄弟公司,我俩还分管理费,我当然首先推我自己了,我肯定不推别人家的东西,我先推我自己的,这是一定的,钱不能流到别人家里去,但是这次信息披露出来告诉你职业操守变成一个公共监督的东西了,委托人说你选自己了,你不选市场最好,你就没有尽职尽责,我觉得这一点对受托人的心理挑战还是蛮大的,我将来一直琢磨的事,我们跟资产管理公司讨论这个,说你必须做好,你不做好我不选你,要不然的话委托人就把我炒掉了,这个对职业操作是一次升级换代,你想建立市场的共赢品牌你要具有投资能力,同时把整个职业操守的东西重新进行思考定义。
    另外还有一条对技术挑战是什么呢?就是你受托人,你的IT系统你内部的管理流程,必须全部升级,否则按照传统的模式,只当一个传递者,不是一个真正的管理者,因为受托人缺位缺了好多年了,现在一直属于产品者这么一个角色,如果一旦有个人选择权了,不是没有可能,像联想集团原来就做过这样的一些尝试,未来的一些外国公司,或者一些科研单位,或者金融机构本身的投资计划,泰康本身有投资计划,我们都是自己选,都是从事金融行业,为什么一定要你来帮我选所谓的组合呢,未来这是一个大的趋势。那么IT系统必须全部升级,你不升级根本超脱不了,你的IT中心,你的电话中心,你网络上的一些所谓的流程必须重新梳理和改造,这是对受托人的专业能力很大的挑战。第二个方面对投管人的挑战一样的,如果你的产品设计的好,投资业绩持续稳定,那么未来会形成一个地洼效益,所有的钱都会流向你这个产品,只要市场是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是充分的。
    另外一方面对他提出什么挑战呢,你要成为全能的投管人了,以往我只专注于债券或者股票,现在又要考虑信托计划,又要制定信托计划的能力,还有分析理财或者做理财产品这样的一种能力,那么你权威专业的多维的全能投管人未来将能够出现。有些像资产管理公司,到了其他行业的产品你怎么监管,未来都是新的挑战,我觉得挑战背后一定是非常好的机遇,这些东西需要细化,不断的落地,比如说这个信托产品未来我跟大企业之间怎么合作,把它变成一个好的公开的,未来可以面向整个市场的,那么受益的,连我们计划的委托人也会受益了,两层利益其实,我觉得未来这个东西太有意思了,真正一个金融市场完全打开,大家靠自己的智慧,我觉得非常感谢部里能够出台这个文件,感谢大家。
   男2:我是银华基金的,感谢张司长和郑老师主持会议,听了张司长的解读很受启发。我还要感谢杨总的发言,为什么这么说我要感谢杨总?我们基金公司开发这两种产品,对自己公司规避自己的组合还是必须有信心的,但是对于受托人是否拿计划投产品,我们从市场层面来说不是很有信心,我第一次听到一个受托人经理说他会大量的去评估去购买养老基金产品,这个我们作为投资管理人作为基金公司我们是特别收到鼓舞的。然后前面讲的问题,我觉得我还是想请教一些具体的技术环节,特别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东西,从一个计划笼统来讲,投资于一个理财产品,或者一个债权计划,究竟是多少比例,还是需要明确的,刚刚大家说的两个层面,计划层面组合是30%,我组合层面是否投资于债投30%到投理财产品,我组合层面养老金产品再投理财产品。我计划层面还有一个专门的养老金产品债投的理财产品,普通的投资层面我可以再投普通固定收益的产品,然后再投我们的产品,我算了一下至少是5、6种管道,是否意味着我按照政策,法规,可以的话,我这些的管道是不是都可以累加的,这样的话,70、80%的比例都是可循的,我不知道这个理解对不对?还是说我必须要垄断有一个归纳的比例是多少?这个我觉得向您请示一下。     张浩:略
    男2:我还是没听明白,我这个计划是两个组合,一个组合是专门组合,一个是普通组合,我专门组合投了你的产品,我的普通组合还可以投你的产品吗?
    张浩:略
    男2:我加起来还是50%呢?
    张浩:略
    男2:计划层面是专门组合了。
    张浩:略
    男2:你讲的是计划层面是投30%,所以我们觉得理解有问题。
    张浩:略
    男2:说买的专门组合。
    高松凡:不管是计划层面,还是员工直接买产品,最后总的风险资产,不能超过30%。这里面有很多不同的情形,最终的结果是整个计划层面,或者员工直接买产品的话,最后落到我账户上的资产配置,权益类都不能超过30%。
    张浩:略
    男3:我是远洋集团的代表,我接着这个问题问一下,刚才说的比例限制的问题,我大概听明白了我有一个疑问,如果将来我们放开了对个人,个人有选择权的话,有可能有一个风险偏好的问题,可能是所有的员工,比如说今年的股市跌的很低,如果大家都风险偏好,想增加权益类比例配置的话,如果你放在个人选择权,会导致你这个比例限制和个人选择权有一个冲突了,按照这个比例限制我们不能满足所有员工你想配置那么多,就不能配置那么多,这个可能是未来,当然目前我们还没有走到这一步,我想在未来会遇到这个问题。
    张浩:略
    男3:我接着谈一点对这两个文件的认识。这觉得23和24号文,是咱们企业年金管理向前迈了很大一步,按照市场化方向的前提上,我觉得在向前迈了一步,所以年金的特性,这个行业的特性定位更加清晰了,使这个行业年金的生命力感觉更强,这是我想说的一点。第二点,就是说我也几点建议,第一个从我上一次参加的年金工作会,我们从人社部门提出我们三个支柱之说,社会养老和企业年金和职工个人,从我们企业层面,我们感觉企业年金作为支柱这个说法,还没有真正转化成为政府的全体的意志。怎么这么讲?我感觉一个是我们人社部文里面有一个企业年金提取比例,在实际执行中,在提取比例上是受到了限制的,在税收政策上也是受到限制的,我想年金如果要成为一个国民养老的支柱,他一定要成为全体的意识来加以推行,而推行的时候由于国有企业相对来说推行起来简单一些,民营企业你让他拿钱难度更大,作为一个支柱性的东西,你一定要有支柱的政策,国家要拿出这个政策,使这个支柱真正的建立起来,就像我们发展经济特区一样,要给一定的政策,使大家觉得做这件事对我企业有好处,对社会的利益能够共赢,才能使支柱意识真正建立起来。
    第二点,希望刚才张司长给我们做了政策的解读,我觉得讲的非常清楚,听的非常明白,我希望增加一些技术性的解读,比如说这些比例的控制,我们现在知其然,更希望是知其所以然,人社部关于比例的控制他是一个宏观的控制,作为我们企业来说,我们各家的委托人,我们会有企业自我的风险控制,那么自我风险控制是在理解宏观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进行比例控制,所以我想,最好能给我们增加一些技术性的解读。
    第三点,希望能够增加信息披露的规范这些。包括刚才我觉得杨总讲的挺好,你的产品是什么样的,你的产品的盈利能力怎么样,决定了你的市场,我们如何知道这个产品怎么样,实际上是通过规范的信息,披露规范,使我们认识这么一个产品,就像我们对股票的认识一样,需要方方面面的信息披露制度,财务核算的规范,以及信息披露制度,使我们知道养老金产品,知道这个是什么产品。关于这个信息披露的规范,可能要逐步建立起来,这样才能落实我们的产品,可能以选托管人为主,转向选产品为主的这么一个模式的转换。
    张浩:略
    男3:人社部作为是宏观风险控制,你之所以设定这些比例是对企业年金宏观风险进行控制。这么一个比例控制内在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做这个控制?实际上我们企业作为委托人的时候,我们年度有一个投资政策,可能在人社部宏观方面控制的基础上,根据我们企业的特点,进行一些微观风险的控制。我首先要理解这个,为什么要这样,就像为什么要控制30%的比例?这个比例的科学性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话我理解了这个东西以后,说难听的话,我自己在做比例控制的时候,有时候拍脑袋,这个东西不行。需要从技术上明白它的道理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做这样一个比例控制?他的弹性空间在什么地方?他的科学性在哪?我们给了投管人,投管人说这个纯粹是外行,说这个比例限制没有道理,而且有可能很多比例的限制这种关系,有可能我们最后做出这样的一个东西不对了,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想增加一些技术层面的解读,这样的话在我们实际操作的时候更加顺利。
    高松凡:我说说我的感受。不光是这次的两个文,剥削以前的几个文,也不光是企业,甚至咱们这个机构,可能很多人知其然,不一定知其所以然。他为什么背后是这样的规定,这个有细的解读。第二个说的信息披露,我有一个建议,这一次比上一次迈进了一大步,这个是适应社会各界的需求,但是任何一个信息披露,他涉及的初衷和结果都有偏差,好比是原来的开放基金,他信息披露的时候,你没有想到是这样一个恶劣的结果。所以年金这个信息披露,披露的同时风险指标也很难料,未来有没有可能,在技术风险发展管理规范了以后,一些风险指标,一步一步慢慢来也披露披露,最终肯定要形成这么一个结果。
    刚才周主任提的个人比例问题,就是在计划层面,最终结果不管怎么变,最后计划层面30%上线权益类,包括个人我最后要买的我个人全部的资产肯定30%不能超过这个,这个是最终的底线。还有一个刚刚说的冲突问题,我能不能这样子理解?一个是现在投资者员工不具备这个能力,包括法律环境的保护,包括运营成本,可能都不太现实,但是未来搞产品化,本来是为个人化做铺垫,这可能是一个虚的话题。目前为止,现在是大部分企业的,个人的很少,但是个人得角度是达到了很高的比例的时候,一旦个人说我投资偏好要反应我的投资偏好,这个时候30%的上限会不会有所调整,这个目前说实话还是企业时代,不是个人时代。
    男3:再纠正你一下,虽然现在是企业的钱,但是我们每个人知道这个钱是我们的,我们要设一个个人账户,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企业年金有多少钱,在他个人看来这个就是我的钱。
    张浩:略
    男4:我是联想集团的,很荣幸这次也能来参会,谈谈我们对法令的一些看法,其实有更多的一些想法,涉及到刚才远洋集团这位同志谈到的税收的鼓励,对年金的一些支持不适合在会上多点,也希望媒体同志都关注这一点,这点是影响到年金的长远发展。不管是从企业角度,还是从员工个人来讲,都很影响大家的积极性。针对这两个法令谈一些浅想的看法。我们是人力资源与保障部成立年金专业管理机构后是第一支企业年金,就是一号年金,感觉现在时间过的非常快,现在有七年了。也感觉人社部对于我们年金委托人的呵护,对于市场的呵护。一个是新增的资产的这种配置,可能对于投资管理人也好,还是我们的受托人也好,他的投资管理能力并不是要求那么的高,但是对于资源的管控,这个能力会更强一些,就是谁的资源更好,可能这个企业年金选择会更倾向于这家。比如说这个债权投资计划,如果你的收益是在7%,8%,显然比你4%、3%的银行理财产品好的多,其实我也知道市场上没有这么多,又比较稳妥,可靠的年回报率在7%、8%的债权计划。
    第二个是从这种产品的性质上来看的话,那么他的收费的费率是不是相对有所下降,因为这本身是一个债权投资计划,或者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作为我们投资组合一部分做记录的话,对于投资管理人能力本身要求就没有那么强。再一个比如说涉及到基础的商业项目,基础的投资项目,他的风险管控,可能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基本上说做了这么一个计划以后,10年以后我们才会看到这个本金回来,如果说在10年之前大家对整个的基础项目的投资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没有一个风险把控的话,可能10年以后我们没办法跟职工来交代。
    另外大家谈到职工选择权的问题,我们是这么做,现在我们对于职工已经开放了两个不同的投资组合,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基本以权益类的投资的比例作为一个区分。如果说10%以下的和20%以上的,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我还想特别提倡一点,虽然我们现在这两个法令涉及到类似于固定收益类的产品,但是我们觉得企业年金是职工长久的养老计划,如果没有适当的,或者相当比例权益类的资产在里面的话,很难保证他的收益能够超过我们,或者是我们的个人投资,或者是一些固定收益类的产品,所以希望引入到一些债权投资计划,或者固定收益类的产品,保证我们的一些安全垫子以后,希望在权益类的产品上鼓励大家都去做一些。我们联想集团的职工构成,我们基本上都是年轻职工比较多,所以其实大家对于投资风险的偏好相对比较高一些,所以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在做组合的时候,可以考虑到职工的一些需求,把权益类的比例做的高一些,我们一直把权益类的这部分放的特别开,现在新增的这几类产品,给我们安全垫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保障,这也是非常感谢的,我就说这些。
    张浩:略
    女:我是一汽集团的代表,我有个问题是关于理事会的。我觉得现在大型集团基本上好多都是理事会受托,这个文件两个令出来了以后,我们觉得对理事会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也提高了要求。我们理解以后可能陆陆续续还会增加一些品种,包括类似于这样的政策。对于理事会的管理,第一个是不是咱们的导向是理事会要转成法人的管理更加专业,或者是理事会的受托至少是增加法人的这种咨询。我看到有很多的受托人坐在这儿,是不是未来的趋势是这样的,在有一个我觉得怎么司里面对于理事会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有没有相应的考虑或者是未来的一些想法?
    张浩:略
    男5:我是中石油的代表,张司长,郑教授,高总,还有各位专家。在座的很多都是我们投资管理人,关于第23和24号文,我们应该是从去年开始一直在跟进这个政策的变化,然后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因为我不是学金融的,我是学会计的,所以在专业上不一定那么准确讲的。另外一个从业时间也不是那么长,所以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见谅。这两个文出来以后,我非常同意杨总的建议,是期盼已久的,我们也希望这个文可以尽快出来。但是从这个文件角度我想讲这么几点感受,第一这两个文件下发以后,我觉得有一个更大层面的意义,它标志着年金市场化的投资进入了一个深水区,这应该是我们年金投资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那天11号开会的时候,从另外一个角度,侧面证明了我们年金作为第二支柱养老金的一部分,他市场化的投资这些年的实验是非常成功的,对下一步职业年金也罢,还是基本养老保险市场化的投资运作,应该说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是从整个宏观的层面,谈一点认识。
    第二个,我们刚才一汽的同事说到从我们工作的层面,我觉得从理事会层面确实在文件没有出台之前,我们就觉得压力非常大,他加大力理事会资产配置能力的要求,对风险控制能力的要求。而且整体讲,要求理事会更加专业,才能够履行好受托人的职责,这是非常大的变化。这两个文件,刚才各位领导,和同志都说到,实际上我觉得这两个文件,从起草到出台历时一年多时间,但是这其中的心血和智慧是我们这么多年集中的凝聚和释放,它的意义我觉得在今年出来仍然是十分及时,而且是影响非常深远。我们在内部自己讨论的时候,我们觉得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是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觉得机遇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可能有和大家说的重复的地方,第一个方面就是年金投资由过去的二级市场迈向了飞镖产品还是另类投资也罢,那么他的类属资产的相关性降低,而且他的估值计假采用是摊成本法,这些方面都非常有利于做好优化年金的资产配置,对于稳定和提高年金的投资收益,实现绝对收益目标的预期应该说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是第一个机遇。
    第二个我们这次文件允许年金投资加杠杆可以对冲,使用对冲工具,这个实际上扩大了我们的投资空间,增长了投资工具,有利于扩大收益区间,同时控制下行风险。
    第三个发行养老金产品,由过去单纯的选择投资管理人,向既选投资管理人,又选产品迈进了一大步,这个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我们现在普通小帐户的管理成本,提高养老金公司的投资效率。另一方面和国际的模式趋同,更加趋同,这是几点机遇。
    挑战大家刚才从不同的角度谈了,从理事会,受托人,主管人,托管人,应该都是有不同的挑战。但是从我们理事会的角度,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这种飞镖产品或者是另类投资,它的风险识别难度比我们原来二级市场识别难度要大。尽管23号文对每类产品已经做了限制,已经做了量化,但是项目风险的识别仍然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因为确实不那么好划线那么清晰,尤其是像信托,他的评级这些东西还有待于市场进一步完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加大杠杆,使用股指期货是一个双刃剑,当你放大风险的时候,放大杠杆使用对冲的时候,如果用不好也会伤到自己这个也是一个挑战。第三个,我们现有的管理体制,人员配备,制度流程,风控体系,是按照投资二级市场来设置的,新的文件出台以后,对所有的从人员到制度到流程到系统要做革新,否则无法适应,这个需要一个过程,这是对机遇和挑战的认识。
    我们整体上从内部来说,现在我们提了要抓住机遇,要直面挑战。对受托人,对理事会而言,我们有那么几点,第一我们觉得要有积极开放的态度,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勇于尝试,这个是风险可控的前提。第二,我们要更新监管的理念,变被动合规监管向主动参与去转变,从理事会角度我们还是倾向于要理顺机制,定好规则,监管到位不越位,就是发挥合力。第三个,是我们在理事会层面要特别做好战略资产配置管理,和我们投资管理人在战略资产配置方面和战术资产配置方面做好配合,这是第三。第四要充分挖掘我们这两个文件的政策空间,充分解读好,用好这两个政策文件。第五,就是下一步非常有空间的要有效的整合4类的资源。发挥我们受托人,投管人,托管人各自的优势,来充分放大我们的政策红利,这个是在政策空间允许范围内。我们有一个判断,这个文件出台以后,随着时间的发展,未来不同年金计划它的风险收益特征和资产配置策略将逐渐呈现差异化。这个差异化导致收益水平逐步分化。就是原来我们不同的年金,大家可能在二级市场,一年下来以后差不多多少,最好最差之间可能差距不是很大,但是下一步一个差距就不一定了,大家的差距就会明显的扩大。那么,这个反过来非常检验和考核我们受托人也罢,投管人综合投资管理能力和相关水平,这个是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从我们内部,我们觉得从投资管理人角度有这么几点建议,不一定妥当。第一,对于年金来说,始终坚持客户优先,诚信服务,包括信息披露也罢,包括各方面,为委托人能够提供长期持续稳定的回报。我们更关心的不是你一年突然有多高的收益,而是每年能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回报,能够走的长,走的远,这是我们更关心的。
    第二我们觉得要坚定的追求以绝对回报为主,相对回报为辅的目标。以这个目标来调整内部的业绩考核,就是你的导向,公司内部导向的调整。现在受托人不管怎么说,不管是内部导向还是相对导向,就是你说你的,我唱我的,这个还是不在一个调上。第三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像投资产品范围扩大很广,我们现在投资管理人现在是集中在,基金,卷商和保险,大家的优势特长是不一样的,你要想每一样都去做,可能不现实,那么就必须培养自己的优势,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第四是刚才张司长说的,特别完善流程,严格风控,特别是针对飞镖产品,股指期货,要对原有制度系统进行充分的修订,调整。第五是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我们觉得下一步要有创新,要有竞争,要有合作,才能够实现共赢。大家在新中培养竞争力,在竞争中不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最终才能实现共赢,这是未来的一个主调。第六个,最关心的就是关于年金人员的配置,实际上我们现在舞台也有,规则也好,什么都有。我们感觉到各个公司在年金人才配备上还是不足的,不是说最好的最优秀的人才都愿意从事年金这个工作,所以人才的配备是我们下一步要考虑的事情,如果没有足够的倾向性的政策配备,如果没有最优秀的人愿意从事,这个就业绩上不去。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不排斥任何的产品工具,在充分了解收益上和风险属性的基础上,我们将按照我们风险收益的预期来有效的利用各类产品和工具,来实时调整我们的投资政策风控指引,以便达到我们的预期收益目标。
    张浩:略
    男6:我来自美国退休教师基金会,特别感谢您的邀请,张司长的耐心解读,我是来学习的。我每次到北京都觉得,虽然一年来几次,但是每次都日新月异。这次看这两个文件,因为我们公司的业务是做退休金的,在美国相对也算一线做的比较大的,基本上是主管5300亿美元的的退休金,养老金,企业年金,当然也包括教育金的部分。所以看了这个文件之后我很兴奋,这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就我的理解是迈了很大的一步,特别是资产配置方面,资产风险的要求,这些提出都非常明确。虽然我读这个文件,在听的过程中不由得跟美国现有的模式做一些比较,这个是发展阶段不一样,将来的方向中国也在发展,美国也在思考,刚才张司长也说了,有关风控方面,资产配置,特别是长期配制,特别是有关股票方面,权益类的配置是不是完全有个人选择,那么怎么样给予这样的选择,怎么样进行风控,美国也在做一些思考和反思。特别是这两年有一些的争论,总的来说我不由的比较这个差距,我觉得有两点刚才杨总也提到了机制上面的问题,前面几位同行,企业也提出怎么样鼓励个人,从机制上鼓励个人,愿意去把资金做长期的养老投资。那么可能在美国比较成熟的经验,就是减免税,或者税收投资,不收当年的税,就是将来连回报带本金拿出来的时候,用的时候再抽税,根据美国这个阶梯税率,其实是给正在工作期间的员工非常大的优惠,包括我本人,所有的额度我每年都是全部用掉的,这个一下子可以剩30%到40%以上的税。这个或许是一个可以参考的经验,或许是一个方向。还有前面很多朋友提到,是不是完全开放个人对投资组合的选择,我觉得这是一个长期方向,我们国家目前恐怕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刚才很多朋友提出来,一方面是市场的投资的工具,恐怕还不是很完整,所以一旦放开,很容易出现风控方面的挑战,可能是比较难的分散风险。还有一个是投资人,企业对长期概念还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去培养,在美国典型退休类的产品,可以说是不需要每天计价。他计价是参考价不是市场价,这样的话从文化上可能避免了一些投资人,非常短期的一些行为,也许是一个有益的参考。
    还有一方面从我们公司来讲,我们7000多个员工管理5000亿的资金,真正管理5000多亿只有60几个基金经理,我也是其中一个,但是我们有3000多个客户服务,将近一半人,这些员工做什么呢?给每个个人给大家建议,帮他们分析,分析他们回报的情况,帮他们做风控,随着年龄帮他们做资产配置的调整,或许我的同行这些企业这些的基金公司,或许要考虑这样一个方向,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是跟投资人一起成长。那么类似在美国不是用政策的角度解决风控的,在美国是用发产品的角度,比如说随着年龄增长配比的变化,现在比较的典型有一类产品是生命周期基金,他是根据你的年龄成长,跟随你成长了。比如说我的目标是2030年退休,我现在还有将近20年,这样的一个风险承受能力,我应该是比较合理是什么样的配比,这是由基金公司帮你们做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能够做到风险一定的把控,虽然个人有选择权可以不投这支产品,当然这支产品的存在本身帮很多客户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我觉得作为基金公司,我的同行这也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方面,总的来说非常感谢张司长和郑主任的邀请,以后在北京一定是多来拜访你们,谢谢。
    男7:我来自BBVA,简单说两句,刚才大家说的比较多的是投资比例数量控制,和风险控制等等方面,因为之前的工作原因,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养老金监管机构,跟他们聊的时候,就是关于监管比例到底应该20%还是30%,不然的话,包括领导感觉到这个数字怎么得出来的?确实从理论的角度,或者数量可以算这个比例,包括不同国家的资产配置确实给算出来。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不同的监管机构,确实把两个因素都考虑进去了,一个是通过数量和精算的比例,另外从当地的这种具体的金融市场发展情况,还有外国的这种经验。除了这点我想说的比较多,因为我是智利银行驻华代表,大家谈比较多的金融改革,或者是养老金改革,我们银行在智利是做的最大的养老金管理公司,我们在当地有30%的市场份额,当我看到这两个版本的时候感觉到非常亲切,为什么呢?因为在智利的养老金改革也是5个养老金组合,具体里面的比例不一样,但是观念是一样的,就是从分控,特别是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在智利高一点,可能是40%,甚至是80%,中国可能稍微低一点30%,但是这个理念是一样的。说到这一点,刚才我们这位专家也提到过了,确实是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比例要求。另外金融危机张司长提到了,对于金融市场投资比较多的养老金国家有智利和美国,其实他的投资损益比较大,但是对于一些拉美国家,包括智利和其他,恰恰是把生命周期元素,设计到制度设计里面,反而很大程度上少2008年,09年金融危机,基金的损失,当然在国际社会也是作为一个比较好的案例来分析。
    最后一点因为时间关系,大家都聊过了我就不再说了。跟张司长分享一下,关于扩大投资范围办法里面的,提到企业年金的三个主体,最后一个是关于已经建立起年金的计划主体,这一点的话,我们从中国监管要求有不同的考量选了这一点,据我了解,在其他国家,在一些的拉美国家和美国是相反的,反而这点如果自己已经建立起年金计划的,他发行产品反而是禁止购买,不同的国家可能是不同的考量,不同的理解,只是跟大家进行一些简单的分享,谢谢大家。
    高松凡:时间关系,今天大家的提问就到此为止了,张司长特别辛苦。当然今天这种方式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这两个文冲击的影响,以后在实际的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希望我们监管机构是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提供各种交流。最后我们在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张司长。
   

 

 

会议日程

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23号)和“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24号),此举引起企业年金客户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我们知道,无论是从国外私人养老金长期发展经验上来看,还是从国内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迫切需求上来说,不断完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体制,拓宽投资渠道选择,放宽投资比例限制,优化资产配置并提高投资收益率,已成为必然趋势;但与此同时,投资风险也会随之加大,对投资规范和监管模式提出新的挑战,还将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解读和实施这两份文件意义重大。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联合发起这次座谈会,旨在通过权威部门官员深入解析和业内人士互动研讨,深刻领会这两份文件的内涵和影响。

议程表

时间 2012年4月16日周五,上午9:00时-12时,地 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西楼大会议室
地点咨询电话:6403 4232 薛涛先生
议程 08:30 - 09:00 签到
09:00 - 09:10 主办方致辞
致 辞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社会保障实验室主任 郑秉文
09:10 - 09:50 第一单元 主题演讲
演 讲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副司长 张 浩
主题为“企业年金第23和24号文出台的过程和背景及其解读”
09:50 - 10:10 提问与回答问题
10:10 - 10:25 茶歇
10:25 - 12:00 第二单元 自由讨论和交流
主 持 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 高松凡
12:00 会议结束


 

 

 

会议图片

“企业年金第23和24号文出台过程和背景及其解读”座谈会会场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社会保障实验室主任郑秉文主持会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副司长张浩作主题演讲

泰康养老公司代表发言

中国石油公司代表发言

联想集团代表发言

 

 

媒体采访

一、《中国证劵报》的报道,标题为《4800亿年金“大松绑” 养老金投资涉“深水区”》。

人社部方面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已达5.47万家,参加职工1847万人,积累基金4821亿元,基金规模年均增长在30%以上;2012年企业年金基金新增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当年加权平均收益率5.68%,呈现快速较好发展势头。

人社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近期联合出台新政,即《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简称23号文)、《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24号文),力促企业年金扩大投资范围、投资管理人发行养老金产品等,企业年金市场化投资由此进入“深水区”。业内人士预计,投资范围扩大后,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将尤为受到市场关注。

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企业年金市场仍旧潜力巨大。财税支持不足、资本市场发展仍待壮大、相关投资比例相对严格等阻碍企业年金进一步发展的多重问题,仍需要监管部门、参与机构等共同解决,最大程度实现企业年金基金资产保值增值,并为未来更大规模养老金的投资运营积攒宝贵经验。

......

详细报道:http://www.cs.com.cn/app/ipad/ipad01/02/201304/t20130418_3951838.html


二、“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作出报道,标题为《“企业年金第23和24号文出台过程和背景及其解读”座谈会召开》

2013年4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在京联合发起“企业年金第23和24号文出台过程和背景及其解读”座谈会。


“企业年金第23和24号文出台过程和背景及其解读”座谈会会场

......

详细报道: http://www.clssn.com/html/Home/report/77034-1.htm

 

 

 

 

 

 

Copyright(c)2012-2013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浏览次数:330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