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会议频道 >> 学术研讨会系列报道 >> 信息详情
全文搜索:

银华讲座01期  

 

养老金投资与规范——基于美国的实践与分析 

演讲人:陈力君

   

 

银华讲座提要:

 

美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目前相对成熟统一,机构间投资模式也很类似。从事年金业务的各大机构均采用保险公司框架,并受保险监督委员会监管。投资配比中典型的大类资产包括固定收益和房地产两大类,而占主要成分的固定收益资产一般以信用等级相对较高的企业债、主权债、结构化债等为主体。因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及产品盈利率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信用等级,而信用等级和资产与负债(Asset & Liability)中的风险准备金直接相关,选择长期、稳妥、美元币种的固定收益类投资是顺理成章的共性。

 

报告人为美国教师年金基金会(TIAA-CREF)高管团队一员,长期参与投资过程中的资产配置、决策制定、风险控制、效益评估等工作。报告将从多个视角展开,并特别结合08年金融风暴发生及后续复苏以来的实践,探讨经验与教训。汇报将着重以下几方面:

美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主要特点及决策框架

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投资选择的影响

主要投资类型、资产配比、实施方式、风险控制

投资管理团队的组成与分工及效益评估

 

希望能够籍此与国内专家同行交流探讨和取长补短。

 

 

 

 

 

    演讲人陈力君简历:

 

   

陈力君现任美国教师年金基金会(TIAA CREF)资产管理部董事主管,固定收益类基金经理,并领导开展量化投资策略分析及实施,参与制定生命周期系列基金资产战术配比,以及企业年金效益评估体系的制定。任基金经理之前,他曾任风险控制部门董事,负责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控制等重要方面。

 

陈先生拥有约20年从业经历。其工作经历还包括曾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财务部外汇投资管理顾问;曾参与金融平台工具开发;并曾独立跨国创业。

 

陈力君199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美国天普大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他持有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等资质,活跃于国内外金融领域。

 

会议速录

时间:2013:10.26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
主题:养老金投资与规范基于美国的始建于分析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现在开始开会,今天是银华讲座第一讲的开幕式,也是这个学术活动首讲,由主办单位和自主单位共同来做,我们中心是学术机构,平常我们讲座也是很多的,上次4月份24号的时候做了发言,我们业内也有这个愿望,后来和银华基金管理公司商量,银华基金管理公司高管层非常重视学术活动,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做得也不错,他们的社保做的也不错,这个团队企业文化在业内还是有比较好的口碑的,所以愿意和研究相结合起来,他们有一定的投入,设立了这样的讲座,这个讲座叫做银华讲座,这个讲座不定期的举行,我们第一讲因为是比较急,我们这个星期定了以后马上发通知,就算开张了,在第一讲比较喜庆的日子里我们邀请到美国教师年金基金会资产管理陈力君经理跟我们演讲,讲美国的企业年金投资的基本原则,我们是一个平台我们要把讲课的内容在我们平台做一个发布,这样的系列活动,不知道它的生命力怎么样,我相信在大家的支持下,银华公司的支持下,这个活动应该发挥它的作用,成为我们全社会管理的研究这样的平台,有机构投资者,也有管理者,开场白请银华基金的(冯总)由他给我们做一个开幕式的讲话,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对于冯总给我们的讲话!
冯总:谢谢社保中心,谢谢(郑教授)给我的这个机会,年金也好,社保也好,投资者的主力机构大家很关心,十八届三中全会要开了,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养老金制度的修订,预期是三个方面双轨制到底能走多远,再就是养老金资金来源的拓宽,第三个就是投资机构最关心的养老金投资方式越来越多,养老金包括社保的投资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部分,所有的机构都在寻找一些其他的非标资产的投资,对于我们银华基金也是一样的,一个帐户30%到40%的资产都配到非标的资产,收益率在6%到8%的群体上,所以对于养老金,包括社保的投资是我们发展的重要的方向,在这一点和国内还是走在了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的地步,我们国内20几万亿,年金、社保也好我测算一下估计股市占的大多是一个点,社保放了有5000多亿,实际上大部分是债券,少部分是股票。国外的成熟市场而言这个远远高于七八倍到10倍,去年10月份证券会组织代表证券会到东亚考察,日本的国家年薪投资比例17个点大19个点,境外股票市场为主,企业年金27个点到29个点,也是以境外市场为主,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个企业年金和社保应该说还有很广泛的发展空间,我们作为投资者,我们资产从2007年开始都是前进不止的,对于前10大管理公司而言,所有资产的规模一直在很快的膨胀。谈到证券市场我们是205万亿值针对去年的52万亿,GDP而言比例也不高,如果在未来的七八年的时间里我们GDP的增长每年按照5%到6%测算的话到2020年我们国家的GDP可以到80万亿,80万亿的中国市场在全球已经排很靠前了,同时我们也可以感望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资本的市场的市值从20几亿到60%到80%的份额,50万亿到60万亿的市值,这个七八年以后我们的蓝图,社保、养老金、企业年金宽泛意义的保障基金占整个市场的比例能到5个点到8个点,那个时候5到8个点就是七年之后中国证券资本市场上真正的稳定的基石。
2007年的时候公募资金最辉煌就是3.6万亿的时候我们占到了整个证券市场的市值占到了3层,现在我们公募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占资本市场的比例现在13到15亿左右,公募基金持有这部分的资产实际上众多小散户基金的集合,相对来说这部分的市场理智上讲应该是市场的稳定期,因为大家研究公募基金的操作流程,操作的历史而言公募基金往往也有一些追涨杀跌的情绪,所以说市场是真正的互换像保险,社保,企业年金,养老金真正的市场稳定期,这些稳定期在2020年的时候市值加起来超过2位数,我们作为市场中人这是一个梦想,过去的30年从资本市场从100点起步涨到1000点,或者6000点,这20几年的历史里指数涨幅很大,在这20多年里最受益不是老百姓,最受益是国家资本,所有的大股票里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国家的资产,所以股票的增值是国家的受益而不是百姓的受益,所以有很多的因素在里面,包括资本市场的特征决定过去的历史,国富国强,未来证券市场走的好,规模变大了,真正受益是民营资本,真正受益是我们国家的中产阶层,我们国家的富强,国家市场的稳定需要中产阶层,在座的都是中产阶层突出的代表,中国国有的市值还是在10万亿左右,40到50万亿都是中产阶层持有的市值,那个时候就真正的是国强,我个人对证券市场非常有信心的,我也是属于一线的投资者,一线基金经理或者投资经理,我也负责社保其中的绝对收益帐户,这个是完全股票的收益帐户30几个亿股票的帐户,应该说社保投资方式还是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也逐渐的成为各个省的养老金的投资的标杆。我们银华注册虽然是在深圳,我们银行的成长也离不开郑教授的辛苦,银华基金大家听的不是很多,没有华夏、嘉时、大诚的名气大,名气大是两个含义,一个是好的名称,一个是坏的名称,我们银华基金这11年的历史里没有受到过任何意义上的触碰,没有出现过任何比较大的负面的消息,所以银华基金在11年的历史上确实是经营守法加一,我们银华重视创新,刚才我们所说的我们企业年金这块我们就要求我们希望有30%多的资产配到非标资产上去,整个帐户波动会很小,说明很稳定,处在中端高端的位置上。银华基金的也是成为市场上的标杆,整个市场的规模是500亿,我们银华持有30个亿,我们抛砖引玉,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陈力君老师,国外养老金这块的发展是很长的时间他们投资运转的方式确实是我们国内求之不得的法宝,现在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陈力君陈老师为我们讲授!
陈力君:谢谢大家,谢谢郑老师的细心张罗,我见到他特别的精神饱满,工作特别的热情,讨论的一些话题也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很高兴再次回到这里,特别是这次有银华的冯总大力的支持,这是这个系列活动的第一次,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我希望郑老师和冯总开个好头,我非常同意讲话的内容企业年金退休金从大的来说是国家稳定,金融风险很大的成分,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持续发展、社会稳定这些都是基于金融风险控制住,共同发展有效的和市场一起共同成长。往小的说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衣食住行,特别是退休以后到了一定的年龄,或者符合一定条件之后我们每天生活的来源,这是一个长期的扶植过程,需要在一个非常有效的合理的制度下能够把它做好,讲到国外的经验,刚才冯总提到这一点,说国外有丰富的经验,确实是有,但是也有一些教训,一会探讨一下,我们国家在当下把它大力的发展起来,远景非常的宏伟,非常的重要,甚至有可能走出中国特色的道路,采纳一些有效的经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教训,或者跟目前的市场找到有效的方法,一起成长,当然面非常的广,我准备一小时的左右的发言!
主要一部分的抛砖引玉,因为大家今天在阳光明媚的星期六下午到这里来,足显大家的热情,重视今天话题的重要性,从我了解的范围特别是从国外做投资的角度和大家做一个对话,欢迎大家我在讲的时候随时打断我,提出一些建议问题都非常好,可以一起来探讨!
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主要内容养老金的投资规范从美国的经验的总结和近期的一些体会做一些分析,刚才几位嘉宾也做了一下简要介绍,我是在美国教师年金基金会TIAA CREF,我们这个品牌并不是家喻户晓,诺贝尔奖一定是我们的客户,曾经做科研,供职往往这些机构的退休金最开始都是通过我们公司来做的,直到20年前我们公司在美国唯一的一家给非盈利机构做退休金的,当时享有百分之百的市场,我在这个公司担任基金总理主观,我带一个团队,一个是做投资管理,年金方面的投资,效益回报的合理模型,一会我给大家会搞一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我们分析近期的一些经验吧,或者是近期的经历,国外的公司怎么看这个问题,我的发言分几个部分,第一个比较快的跟大家回顾一下历史上年金、养老金,大概是什么样的概念,什么样的过程。从美国年金行业的主要特点,基于TIAA本身,因为我们我们公司一方面比较熟悉另外一方面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公司做一个案例分析我们怎么来考虑这个问题,怎么样来解决问题,比较伤脑筋的部分是什么。再就是结合一下,特别是金融风暴以来我们的一些经历,有一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将来市场变化以后该怎么办?
年金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年金的概念在2000年前古罗马的时候为了鼓励士兵奋勇杀敌,因为他们的当时的士兵是职业化的,他们除了参军打仗,有自己的生活供给之外,四年之后就拿到相关客观的退休金,年金,还有一片土地,这个也是当时非常先进制度,也是相当长时间古罗马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之一。在第三世纪时候罗马帝国的衰败和年金无法兑现,士兵战斗力下降,涣散,和这个也有直接的关系。美国独立的战争险是200多年前,当时华盛顿和英国的抗战,当时职业军人也是有年金的,当时因为这批年金没有实际的资产做支撑,曾经闹到军队,当时华盛顿拿了自己的私家资产做抵押增加当时美国政府的公信力,最终打赢了独立战争了,所以在历史上年金并不是说没有出现过,年金的危机早就有过,1875年在美国第一支企业年金,前面讲的都是军队的年金,第一支企业年金1875年美国运通公司当时设立的,美国全国只有12个年金帐户,这个数字在英国15年的发展到200个帐户,这几年又发展了好几百倍,我可以说有上万个独立的帐号。当时的年金条件非常的苛刻比如通用电器当时年金为公司服务20年以上的员工,只能拿每年工资的1.5%的幅度,运通更低一点1.0%到1.5%和当今的比例相比是非常低,在美国我个人可以拿15%基本工资,所以当时的1.0%到1.5%是非常低的。所以这是历史上的一些特点。到了当代各个国家很多企业都有年金制度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各个国家的年金的好坏从某种角度通过养老金融安全一个指数来看,就是当前和今后的抚养比,这个就看社会老龄化的程度,国家负债比,国家欠外债多少,发行的债券是多少,中国在这方面是正数,美国是很大的负数,近期华盛顿的争执和纠纷大家也了解,因为这个数字更大。投入指出比也很大,这个年金要有人往里存,有人往外拿,还有一个年金开支,社会上各种消耗比较大。还有退休年龄的问题,退休年龄的早晚影响到有多少人进入支取期和存入期,红的箭头我按照美国的现状来标的就是抚养比在上升,就是说每个人要抚养的老幼的义务在上升,国家负债美国在上升,这个是支出比投入,开支也在上升,退休年龄美国法定是67岁半,现在考虑进一步在提高,估计等我退休可能到69岁半,要放缓进入支取期。
我排序一下发现中国在最下面的压力指数最大的,抚养比非常的高,培养子女,人口老龄化,抚养比不断的上升,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不断的上升,投入支出比自然也将上升,中国的退休年龄现在也是一个争议,中国的退休年龄相对很大发达国家来说是比较小的,这是各个国家的现状。
我们回过头看美国,美国刚才前面提到就是抚养比上升,老龄化带来最明显的几个特征,第一个老人的人口比例不断在上升,还有就业人口的比例不断的下降,这和老龄化比例上升直接相关的,养老金投资金融风险,因为这个投资至少在近期遭遇非常严重的市场波动,下阶段股市方向不是太明朗,所以总的来说这几个图表明美国的情况,美国人口在持续的增长,预计目前来说是3亿人左右,2050年达到4亿多一点,对于中国来说差一位数,但是不管怎么说人口的高速增长,人口增长高峰出现在五六十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争过去了迎来了和平,大家开始重新回归和平的生活,10年之内出现了历史上非常少见的高峰,大家也会说差不多100年前的比例更高,但是100年前的基数很少,全美国几千万人,到这个时候高速增长净增值非常的高,现在下来了,趋于稳定,这个高峰的就是50年代,这个40年代中到60年代中左右这批人已经进入退休期,或者即将进入退休期,他们不再开始存入养老金,开始享受他们的福利。劳动人口20岁以上的依旧在工作的人口比例明显的下降,所有这些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老龄化,养老金的支出压力远大于流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一两年的,是历史阶段的特点,总的来说这个图从这个角度说到2050年每100个美国人平均抚养老幼85人,这个比目前来说65年左右增加18个,抚养和被扶养的人口比例增加很大。
这是联合国对世界人口的结构做的分析,尖的这个是1950年,女性在左边,男性在右边,图标的大小决定了人口数量,总的面积就是这个图上总的人口,面积越大,总人口越大,所以从1950年到现在人口已经增长很多,而且尖端比年长那部分不仅在升高,而且在变胖,人数增加了。到2050年这个塔像玉米棒子,老龄人口增加很多,这是一个总的趋势。
人口年龄的中位数也将继续上升,目前来说发达国家的平均年龄差不到40%,39.7岁,发达国家在这个水平。发展中国家欠发达的国家人口平均年龄年轻一些,趋势是增长的趋势,为什么说这么多呢,这和投资有什么关系,跟投资直接的关系就是投资人随着他的年龄的增长,他承担投资风险的意愿会不断的下降,这个承担风险意愿决定了他去投什么项目,是投私募金风险比较高,投上市以后的大盘股或者投企业债,或者投贵重金属一步一步越来越趋向低风险这样的资产,这个局面是两面夹击,随着老龄化增加,支取的增加,养老金需要更高的回报率,另一方面受益人不愿承担太多的风险,这两面夹击给我们做投资或者基金公司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状态下不同的层面对现状和发展的趋势慢慢做一些调整,分三个层次在国家层面很多国家都是做两件事总得是一件事,降低社会福利的程度,减少承诺,原先福利慢慢的取消了,两方面原因推迟退休年龄,比如59岁享受退休,现在到65岁,这个也是减低承诺。原先答应给100,现在给95,这个也是降低成本。企业层面原先界定福利比较多,你只要是我的员工假如我的计划保障你退休以后有什么样的收入,别管我怎么样投资,只要我企业在,我每个月给你一定的收入,这个叫界定福利,这个界定福利越来越难做,而且它的支出提高了之后很多的公司越来越觉得负担太重了,通常换到了界定供款,我在储蓄期或者在投入期我帮你投,但是投资以后的效果将来有多少钱花,不管这个在企业逐渐的从以前比较强的承诺,慢慢的回到了只提供基金不负责效果,从个人层面除了国家的承诺和企业的福利之外,越来越多的开始为自己的将来的退休、养老,对将来的金融安全担忧,所以越来越多的员工要参与到管理自己的退休金,为自己的将来退休的安全从几十年前就开始考虑,这三个层面前两个其实是负面的,从某种角度说不好听一点都是在推卸责任,我愿意承担的责任慢慢的推掉,越来越少,第三个层面就是个人层面,受益人层面需要去做,这是一个大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下面,美国退休金市场2012年底总量是19.5万亿美元,ICI是增加较快的,其他差不多9万亿美元,还有各种投资计划在里面,这个增长2007年到2008年有一个很大的回落,这是在美国全世界更多一些,但是从2008年开始又开始稳固的上升,一个是投资回报,使基金在积累,还有一方面继续在流入,更多的人放更多的钱进来,刚才冯总也说我们要增加这个规模,对中国来说一个是参与,政策上给一定的参与,企业参与、个人参与,制度上要能够允许这个事。还有一个作为投资人也要产生效益赚100块达到2%,3%的,2%,3%在美国不敢保障,我一会给大家说为什么,这是美国国家的差别是比较大的。
这个图内容比较多,这里每一条曲线是每个阶段途胜的人拥有退休金这样的情况,比如60后,在25岁的时候调查显示40%的人在60后25岁的时候40%的有养老金,到了70后25岁的时候50%多的人有养老金,最新的这条80后,差不多接近60%,这是在美国,这说明一个特点养老金融安全,不能说从娃娃做起要从非常年轻的时候开始参与,这一点我想强调的是在中国这个概念相对比较淡一些,特别是个人方面,很多朋友现在有闲钱投资,我再买个房去,或者给孩子做一些什么事,很少有人想到我的养老金怎么办?一个是没有养老金融安全的概念,第二个中国市场变化太快,很难看到几十年以后,特别是你和80后,现在差不多30岁左右说他60岁以后的事,他基本上都不会跟你聊,他想着现在赶紧买一套房要结婚了,有钱不会首选放在养老投资上,但是这确实是一个误区,养老投资要从有经济能力的时候开始做,甚至有人从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开始做,不是说到了五六十岁的时候,比如这条线是50后,到50、60岁再储蓄也不晚,也可以存,但是长期累计过程就已经错过了,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想呼吁一下这个不仅是基金公司要重视的问题,更是需要落实到个人,落实到受益人,慢慢大家建立这样的概念。刚才说的是历史上的一些特点。
美国年金投资市场的特点,年金刚才和冯总交流了一下,年金有广义和狭义的两总说法,有的时候经常混着说,广义的说法就是所有和退休金有关的,特别是企业支持的都可以叫年金,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退休金和RA都可以,狭义的部分就是公司作为一个特定的产品,iras本身是年金的一部分。美国市场差不多60%的员工,只要有固定的员工会有这样的帐号,这个帐号里有51%的人明确的开始享受某一种年金的待遇,就是企业提供的,他们自己参与的这样的比例,界定公款比例不断在上升已经达到43%,DB不但在下降,DB曾经是百分之百,现在只有20%,因为新的员工企业不再提供这样的支持了。DC部分401企业计划,403非盈利机构计划,457非政府和地方政府雇员计划。税收优惠对个人来说是非常大的福利,像我个人在美国缴35%的税,如果我退休金35%的税当年不需要交,当我退休以后拿出来一起交,这个税我暂时不交放在我手上还是有回报的,我退休以后我的税率比现在低5折,我退休以后根据按照计划慢慢的往外拿交15%或者20%,所以这里的福利是非常大的,只要有经济能力,工作单位有这样的机制,一般人都会参与,会尽量参与到,但是有一定的上线,有年度上线。等到退休了也不能说这个钱不拿出来,永远不交钱,拖着或者作为作为遗产,有一个强制支取,整个过程对个人是有利的财富积累的过程,国内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方面的投入,在个人年金里存入的时候是不是考虑给一些税收的待遇。我了解到中国的税率和美国差不多。
郑老师:国内个人是0%,单位是5%的优惠,现在有关部门正在考虑个人这块。
陈力君:减免?
郑老师:对。
陈力君:保险公司刚才讲的比较宽泛基金市场的情况,比较狭义退休金年金在美国按照保险公司方式运作的,保险的产品看公司的作为保险公司他有资产,有负债,我就是他做出的承诺,之间的差别就是他们的资本或者风险储备金,这个资本一部分就是风险储备金,资产和负债的比例基本上通过一系列的风险转化成信用评级,信用评级加风险储备就可以知道这个公司的风险额度,就是可以承担多少风险,做什么样的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蓝色区域美元的债,低于信贷级的,基于投资级的债务。投资的效益通过这条线又回到公司,盈利性公司上市公司要分红的,走向这个回路,一部分拿来分红,剩下的钱重新回到资产负债表格里,再进行下一步的投资,在美国保险公司就是这样运作的,大家也看到资产负债表,信用评级,和资产负债的关系,风险储备金的关系,风险储备金决定了可以承担风险,就决定了投什么,投什么基本上在长期的过程也就决定了你的回报,虽然每一天有波动,但是通过超长期的过程基本上可以知道你拿到多少回报率,特别是规模比较大的话数据有一个大数定律,数越多平均值越容易估算,这是基本上的运营模式.
这里讲到的投资风险对保险公司来说,年金公司来说是最关注的一个话题甚至关注的程度高于如何去做投资,我现在有多大的风险承受能力,我可以承受什么样的风险,怎么样来估算我现在承受的风险,基本上估算的过程根据资产的种类来说债券类,比如买国务全5%30年期,每年拿5%,30年以后收费等级。处于某种因素这个钱不还了,前段时间技术上出现违约,该还的钱不还了这个就是违约和破产的风险,债券就怕这个,只要不破产,根据他说好的票期和年度可以收回来的。优先股的情况有点像股票,有一个承诺的回报,就是怕公司破产,破产的话什么也没有了。还有一个拖欠分红,优先股有这样的条款如果盈利不是太好的话可以先不给你钱。普通的股权因为没有分红的承诺,也没有资产做抵押,怕的是价格下跌,今天100块买的,明天变50了,这些我们把它翻译成风险评估油价证券,我们分析违约可能性有多大,决定我投这笔钱有多大的可能性遭受风险,假设这笔钱真正的出现违约以后损失有多大,这样就决定了预期的金融风险是多大,这个就回到上组来决定我们投资怎么做。两个图说明我们公司的运营模式,我相信中国特别是保险基本上采样同样的模式。
风险基准资本RBC,这个在国外非常通用的标识,刚才计算出来的风险资本除以总资本这个比例多大,这个比例越小说明越稳固,比例越大有限的资本承受的单位风险比较高,从管理上来说只要管住这样的比例基本上把保险公司行为管住,这个比例也可以说所有的资本,我拿这个大量的投股票,其他的不用,平均下来这个数也差不多,基本上产生的效果是一致的,从监管部门来说重要管的就是RBC RATIO是基本的有效的方法,在国外没有一条法定说保险公司年金不能百分之百的投股票,但是你投股票RBC马上就不行,也没有说必须投超报纸的国债,你投可以,但是没有回报了政府不管这些,政府就管RBC Ratio,怎么最大化的在承受同样风险的能力下把收益最大化,这就是监管,和中国监管,中国监管比较细,甚至管到百分之多少必须做做储备,国外从来不管这些事,靠自觉,但是有一个上方宝剑,抓这个基本上就跑不了。
看一下TIAA,我们风险评估,我们效益怎么看的,这个图反应了同类型公司我们竞争对手基本上是同一个,我们面对左边是雇主企业,左下角就是个人投资,企业把帐号交给运营机构,运营机构选择投资公司,投资公司产生回报以后接受个人投资流入,产生回报,圆圈里就是一个一个基金公司,或者讲年金公司,这个圈就是资产管理加运营的功能,这个运营功能包括每个月的收入和支取,帐号间转移等等。
这个回到传统的投资模式,这一类我把它简单称之为传统年金,传统年金是绝对受益类的,对投资来说没有固定的底线,是绝对受益最大化,同时避免蒙受投资风险损失。这一条是共有的,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这个是不现实的,因为每个人做投资的话有分工,比如说我是投固定收益的比较高的这一类,我这里有一个标尺这类市场大概回报是多少,总不能低于这个,要超过这个,对于我来说是相对效的,对于整个基金来说是绝对的回报,这两个东西加起来创造很多的难度。
传统年金买入持有,如果买了30年的债券,假设没有特殊情况发生,就是持有它30年等到期后每年两次拿到票期,30年之后收回本金,这个听上去很无聊的投资方式,买了以后不卖,什么时候卖?特殊情况,比如说极端情况,我举几个第一个买的证券出现破产,或者是发行证券公司重新改组,要回购了,或者是经济能力出现重大问题,价钱原先是100块降到60了,不会说等25年看什么结果,这个时候要做一些反应,所以这些都是属于特殊的情况。还有客户撤资了逼着你去卖,对于大公司来说相对好一些,只要大家不撤资问题不会太大。
长期的稳定的Buy and Hold,这个养了很多懒人,大环境不是很特殊,就不用管它了,买了就忘记了,往往市场波动不是很明显,必须对它重新评估定价,过一年下来有没有看到票期,或者发行的债券人没有破产的风险接着持有,所以进一步的要求就是我们要Smart Buy and Hold,买入持有的时候稍微聪明一点,别盲目的闭着眼睛买,买入的时候要有选择性的,买可靠的,收益率高的,在hold期间还要多加一些关心,不要不管它。这里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要求,甚至可以说是挑战。
传统的年金投资前面讲了风险准备金,负债、资产比例,信用等级等等造成传统的企业年金大量资产投在长期安全流通性高,美元币种固定收益类,大家对金融比较了解的同样一个债券越长期收益率越高,这是收益率曲线决定的,往往我们是投比较高的,安全信用等级高一些,破产风险比较小的,或者对降级风险小一些,流通性比较高的选价比较方便,往往有一个合理的市值价,市场价不太差的我可以继续持有。万一要转手的话流通性高,卖出的券容易,美元币种因为我们是美元的公司负债类是保险金,受益人基本上是在美国,我们也投其他的币种,固定收益类就是对风险准备金的要求比较低一些,所有这些没有政府背景,没有法律法规,这个是自觉自愿的,就是前面风险计算的抵扣方法。符合这个特征主权债美国的国债是主权债很大的一部分,现在法国的债,意大利的债慢慢的恢复一些,但是信用都没有以前好了。包括欧盟,欧元债务慢慢在恢复。主权债,政府债,企业债要看谁发的,麦当劳发的营运能力很强,很稳定的公司。企业债里分看谁的发行的,有的企业资金链非常紧,我们就要求回报率高,往往就显示不那么安全。结构化债国内几乎没有,现在国内有点新产抵押。其次是商用房地产,我们公司只说商用房地产,所以那个判断是对的,我们避免上百亿的损失。
其他板块有信用等级低一些的,次级债,新兴市场,经济欠发达国家主权债,巴西、印度这些东西,现在意大利、西班牙都在里面,说它欠发达有些不公,但是信用等级跌落到那个范围了。
还有私募类的,跟诸位在中国比较熟悉的不太一样,中国的私募进是私募的基金不是私募某些项目投资,或者未上市公司的投资。
还有其他的币种,因为负债情况是美元类的,最简单就是买美元的资产,包括我们也有人民币资产,有各种币种,西欧、英镑、日元的都有,但是比例比较低,这些为什么买的少,因为这些资产即使稳固但是记价的货币会有波动,我们的额度尽量的少用,所有不会投太多。
风险评估理想的要求风险文化深入到投资决策,当然这是理想的要求,在座的很多金融公司、基金公司做就知道了风控永远是风险团队的敌人,这里也有一些很硬性的我们怎么计算我们的违约风险。下
效益衡量前面提到过,买入持有投资,从规范上来说保险公司买入持有的计算方法首先看票息,看企业有没有蒙受一些损失。OTTI 不是临时性的资产索取,一旦出现OTTI我们资产从负债表上,从投资收益上扣除,这是一种损失。OTTI加上G/L就是投资回报率,概念很清楚因为是长期的过程看个人投资的效应我一会再说。
团队收益评估怎么衡量,一个要有合理的标尺,投资分工要明确,我对国内情况不是太了解,国外一个基金公司一般都有上百支基金,每个基金规范得很清楚,比如我做固定收益的,我去买股票,即使股票赚钱了,我也要去说明为什么做这个事。第二个审核也过不了,规范很清楚,该做什么做什么,不要跨到其他的区域,对大公司来说这是比较合理的方法。
总的来说效益评估理想化,要能够区分三大因素第一个就是总体策略资产配置,我今天怎么投,是80%放在哪里,20%是多少,投什么类型的,这个决策基本上已经定了这一年的投资收益。
第二个就是基金经理的决策,配比拿到额度之后他怎么投,他也有分析师、交易员帮他的忙,整个团队产生的效益。
投资风险控制是投资团队的敌人,但是很重要的投资伙伴,风控说不能买中股了我们可以过后算一下,说这个话对我们的整体效益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把这三个分得很清楚,基本上收益的来源或者损失的原因很清楚。如果理想化的交叉的因素非常的多。
顺便提一下投资效益的几个主要的因素,资产配置看种类至少决定80%到90%的回报率,首先领导说要做什么,这个决策非常的重要,投资选择就是基金经理交易员决定了。交易能力决定了往哪儿投,投什么之后,买入的时候便宜一点,找时机合适一些,交易能力这样决定95%以上,特别是资产配置基本上80%的投资回报。
前面讲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年金,传统意义上年金之外市场发展非常快,基金的基金,指数型基金,ETF交易所交易的基金,投资资产配置类基金都非常多,值得提就是权益类基金在退休金和年金的比重在美国是下降的,在中国应该是大幅上调,因为太低,在美国走反反方向的路,在往下走。
基金类的基金迅速的增长,15年前35个,总资产1751,现在涨了将近10倍,基金的数量明显的增加。
指数类的基金业在明显的增加,在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的时候有负流入,流出,其他的都是正的,说明大量资产在涌入指数类的基金,指数类基金收入比较低,不花钱雇明星基金经理,大盘股按比重去买,这个就是指数基金,我配比的时候可以配给他,我不愿意再花更多的钱,在中国大盘股找一个牛人选择一个更好的我不花这个钱,我只要做一个指数基金,我可以配其他的。整个板块在迅速的增长,现在每年净流入差不多590亿美元。
ETF也在增长因为基金交易比较困难,公共基金以前一天才一个定价,四年以后才可以买卖,ETF就更灵活,这块也在不断的上升。
指数类基金和ETF这么重要,因为每一个就像调试台一样做了他该做的事这一类的基金是绿色的,黄色、红色,战术性的配比我投多少到绿颜色,多少是到黄颜色,配多少是我要的,这个就是市场的表现,我不花钱雇明星基金经理,像巴菲特这样花钱也雇不起,弄个小明星也不行,我个人是通过配比配出我要的风格。
我前面提到在美国我相信西欧也是这样的,在退休金方面的权益类比重的下降,这个是市场自己决定的,市场有充分的自由,总的来说调查显示截止2011,80%以上的投的在股票里,回到10年前对于当时比例是37%,10年下来同样年龄段的人更加愿意投其他的资产,50岁,原来46现在变成25,50到41,有人说20多岁,30岁的还在增加,二三十岁的人资产很少,和40岁,50岁积累几十年,他们减少配置造成退休类资产正在有规模的流出权益类,进入其他的领域,特别是固定收益类,或者资产类主要是流入。这个在中国反过来,原先的配比非常的低,现在流入可能性很大。
接下来近几年我的体会,主要是三个方面,这个是跟大家讨论的,没有标准答案的定式,2008年金融风暴的前后对我们的影响,今后可能面临的一些市场特点,再回过头看什么是合理的买入持有,金融风暴期间要做的事情不是说抄底,买便宜的资产,如果稍微早一些比较睿智做出一些决定退出一些板块少受很大的损失,我们2006年就退出IBS,卖掉资产按面积卖的,如果那些资产不卖的话,一年半以后100块就变成15块了,避免了50多亿美元的损失。如果能避免极早避免更好。已经出现不良资产了。很重要的竞争对手就是ARG因为不良投资造成整个公司负债高于资产,因为政府救助重新上市了,重新恢复交易了,用AIG举例金融风暴前2007年上半年股价是1100,过了一年开始蒙受损失之后一路下滑到2008年金融风暴高峰的时候接近零了,如果你是股票投资人的话这个投资损失很大,前前后后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投入1800亿美元救助,争议很大,一开始也低估了,前期850亿觉得足够了,但是这个850亿打税票,又增加1000亿才稳住,通用汽车,很多其他的公司AIG把自己赎回来,还有一个兄弟公司也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遭遇过大起大落,目前来说虽然重新开始交易,但是政府依旧是它最大的提供,当然政府要慢慢的退出了。
资产配比很重要,今后做什么呢?对我们来说刚才说已经发生的事情,接下来今后怎么办?美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曲线,技术上比较细一点,我们期望的是黄线在4%左右,历史上也是4%左右,历史上说如果负债付出率4%或者不到,基本上是平均的水平,我们闭着眼睛买美国的国债也能活下去,公司不至于缩水。但是如果拿不到4%,我们就要买风险更高的资产,或者通过做交易,套利这样难度就高了,现在的现实情况是这条水平的红线,基本上只能拿到2.5%,1.5%基点是我们可望不可及的,是巨大的鸿沟,这是所有保险公司非常头疼的事情。接下来做什么是非常伤脑筋的问题,这个图是美国10年期的国债它是一个基础,其他很多的企业债都是以它为基准的。我们现在再怎么投都是亏钱,因为我们拿不到我们想要的回报率,我们指出差不多在3.5%左右,我们投资安全可靠只有2.5%,当然我们可以买风险高一点的,但是风险不是可以无限度的增加了,我们也有额度。
低回报率的投资环境,收益率高的平均在10%以上,现在目前在6%左右,基本上说明我们钱没法去了,投这些太贵,太贵就是它的回报率不够,不投也是不对的,伤脑筋就是这些事情。
今后的特点从几个大的板块来看,美国市场现在美联储什么时候退出量化宽松,美联储马上要换主席了,大家预期比较温和一些,退出是早晚的事。美国近年来大量的发行美国的国债,退出宽松以后,宽松只是不段的在加码,退出宽松以后不一定在缩减,已经有这个规模了,这个规模会把市场的汇率拉得很低。过高的流动性兑美元币种带来的压力,美元跑到国际市场,美元便宜了,什么东西多就便宜,兑美元的兑换率有压力的。通货膨胀压力潜伏,远期利率期望值上升,通货膨胀这个事情一定要有预期,能够预见它,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美联储为什么这么重要,他们的政策会影响市场。
当然还有联邦政府内部争执影响投资人信心,企业在海外赚钱的钱应该允许企业自己支配,这样他们在海外买兼并公司这是最好的外汇储备,企业同时想在海外发展拿不到额度。
欧元区正在复苏但是比较慢,欧元区本身内部差异比较大,像希腊、塞浦路斯本来就不适合在欧元区,欧盟继续东扩,意味着更多的加入这个经济体,现在德国一肩扛着欧元区,能不能扛得住都是一个问题。日本做一些尝试,因为日本的经济政策是没有潜力,不能说不行,也不能说一定行,日本人自心慢慢的,我没有看到哪个权威的经济学家说这个方法,增加流动性,刺激膨胀,没有人肯定说这个方法是错的,这是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新兴市场,高速发展的趋缓、回落,特别是中国,中国是带动其他几个国家,比如巴西的原材料出口,巴西的发展靠原材料出口,基本上出口到中国,南非的很多矿产出口也是到中国,中国的经济转型得新兴市场是有比较大的影响,同时一个是转型,第二个中国国际地位在不断的上升,如果考虑新兴市场的时候要重新看这个市场模式,市场结构怎么样,包括人民币将来的国际地位,现在国际贸易是美元,前面提到美元政府公信力下降。人民币和贸易伙伴现在有很多货币兑换协议,不走美元了,包括和拉丁美洲国家。
简单谈一下买入持有,这个优势是什么,鼓励长期审慎投资,投资的时候想我投了就放在那里,这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思维模式,而且这个投资方法对长期收益可预测性比较强,比如买了5%的比较有信心不会破产的公司,每年就是5%的回报,可预测性比较强一些,减少追求短期效益带来的风险。
相对稳定的专业团队,因为是买入持有,长期累计的很多,很少有人愿意主动的跳槽,我在这公司做了10年了,我上面还有做更久的人,这个在中国基金经理差不多一年半换一个工作,这样造成整个行业全部是一致化了,大家做的没有差异,就像一个生态环境一样,树林里要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都是清一色的产品这片森林不可能活下去,团队的稳定差异化自己的特征,这个从长期过程来看。
难题是缺乏合理的标尺,买入持有要专门的进行一些计算,而且计算很难维护,量身订作的东西很难维护,基金看绝对效益,个人相对做得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或者只能通过很长期的过程才能看出做得怎么样,很难看出今年做得怎么样,或者这个季度怎么样?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买入持久对风险的规避,风险的储备金导致对投资目标非常有局限的。
难以拓宽资产种类,年金基金总体以信用等级较高的资产组成。
专业团队的建设也比较困难,重要的标志就是干得好多拿钱,我们叫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前提就是衡量他干的好,还是不好,我们前面说过了很难衡量,大家都差不多,五年时间才能看出来谁比谁稍微好那么一点,对于团队建设是一个难度,因为大家都想及时发现人才,尽量去用人才,如果时间很长错过一些人才,错过一些机会,不管怎么说从我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年金行业面临人口老化,市场波动转型,全球化的挑战,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机会,前面我说过基金的基金,指数型的基金,ETF等等新型的投资工具和渠道都是机遇,都是市场的活力所在。
这是我的观点后危机时代全球再平衡,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是有的,不一定看得很清楚,难度就在这里,大概就是这样,谢谢!
郑老师:谢谢,下一个环节是提问!
嘉宾:我想问一个问题,你刚才提到贵公司在2006年,这样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是因为IBC的要求呢?还是基于贵公司的判断?
陈力君:2006卖出ABS不是因为IBC的原因,事情发生以后,一般出现资产损失以后,预先的判断就是靠分析团队,2006年是风控主要的功劳,通过模型计算可以看到当时市场的泡沫的杠杆,到了一个历史上非常高的阶段,基本上投资方,包括各类基金,包括资产管理公司,包括头行做的都是非常类似的定位,这个就说明系统风险,一旦出一点点小事,从这个角度评估,当时是难艰难的决策,去投资委员会很多次,说服总裁,因为我们公司有很多像郑教师明星独立懂事说服他们很不容易,当年董事会对我们有一个很好的认可,2006年卖的,2007年说卖得对,如果这个从2008年来看卖得太对了,同样的资产在2008年又掉了差不多80%,IBC是监管部门有一定的滞后,它是边界,我们尽量不超过,在这个边界合理范围之内尽量的最大化,但是不能靠边界来告诉我们在做什么,这个问题很好。
国投瑞银:美国国债率一直在4%,现在在2.5%,虽然时间比较长,在这个过程当中资产配置,人民币资产选择或者资产配置方面怎么样做一个展望?
陈力君:在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的预期,还有人民币定位的问题,第一个问题目前来说美国10年期国债在2.5到3,不会很高,这是一个麻烦,我们投资回报率没有锁定,没有通货膨胀导致资产缩水,担心不是说10年以后跌到哪里去,担心的是怎么回去,这个要随时调整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第二个人民币市场的投资我们公司是非常保守的,我们投的不多,像AIG以前的老总是上海市荣誉公民,他对中国特别看好,投的不少,当然他投的是对的,投15年。往前看像我们公司本来就比较保守,争议非常大,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方政治家还是不理解中国,对中国有戒心比较重,他不理解的东西,首先是不太理解,第二个潜意识当中有戒备,很容易每年都说明年不行了,我们知道有一个人大家都熟悉的,他每年都在说,中国经济不行了,他也是很有名的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毕业的,他也相当有影响力,他有说服力,很多人都听他的,虽然他一直没有说对,但是有人听他的,像美国比较大的公司在人民币资产配比上处于保守状态,没有在上调,有维护,也没有明显的往回撤。人民币走出去的规模越来越大,间接投中国越来越多,这个配比实际在上升,虽然主观没有上调,但是规模在上调,大量明显主动的上调时机还没有到,而且跟人民币竞争的像美元,POG收紧美元会上升,如果流动性收回去美元会上升一些,这个也是大家在争执美元升值了我们就亏了,对于美元人民币汇率的希望也是很多人
华泰百瑞:客户在多长时间之内可以查到帐户投资收益,比如我的帐户今天是1.03,明天是1.12,它的估值?
陈力君:看是什么客户,宽泛的都叫年金,有一些基金每日定价的,权益类基金,大盘古标注500,所以每天可以算的,但是也有一些产品买的狭义的。
华泰百瑞:你管理这个基金固定收益类的,比如百分之八九十的债权买入并持有,持有这个过程中,这个中间的波动会影响估值吗?
陈力君:我们不报价。
华泰百瑞:这和国内有很大的区别,买的债券,今天某个债券可能是交易所的债券,市价是101块,可能今天交易员会觉得好玩,把一万块钱的市值从101可能直打到90块钱,我头一天按101块估值的,第二天就按照90块估值了,对于企业年金5个点的组合来说影响几十个BP的净值,这出现一个问题,这是我的客户打电话过来了,我一直挺好的,怎么今天净值下降了可能是50,不理解。短期内业绩不影响,因为市场行业的影响,市场价格变化不是很大,有可能会下降,导致年金基金率在某一个阶段内业绩并不太好,导致老板不满意,就开除了,这个就间接回应了基金经理在一年半左右换工作很普遍,这也是很小的一个因素吧,所以这个大的环境来看还是不一样?
陈力君:中国买入持有是正确的方法,至少某一类资产应该是这样的,在中国如何实施合适,买入持也有一个前提市场前瞻性比较强,中国在这样高速发展的新兴市场来说,就是它的前端性相对比较弱一点,不一定每天去看,要经常去看持有的实际价值在哪里。在国外往往这些比较稳定,在中国企业的盈利好坏,比如10年的债,有疑问就必须对它重新评估,所以买入持有并不是说拿过来就可以用,这有一定市场的成熟度,市场达到一定的水平,就是产品的选择或者它的模式比较稳定才可以持有,我相信这个是长期的,至少有一部分可以考虑的这样的方式,因为它确实有它的好处。你刚才的举的例子说基金经理做不好马上走人,买入持久就是买入以后锁定的回报率,基本上看一看它的波动有没有下跌,下跌不超过20%就算了,超过20%资产就是永久性的缩水,就要进行重新评估,那个时候就可能影响到基金经理,但是这条线划的比较宽一些,可能跌到20%,30%,才要重新进行一个定价的评估,这个过程也是比较长的。还有买入持久的,这个规则导致要长期来看,至少要按年来计算才能看得比较清楚。
嘉宾:您好,我是研发基金产品部的,我这边有两个问题主要关注产品,因为我们也研究过国外的养老金,制度,税收点这些,国外的情况和国内不太一样,我想请教一下你觉得在国外养老金包括企业年金大发展促成最主要的因素是制度还是随着金融市场的成熟,大家对养老意识觉得很重要,你觉得现在国内目前的环节现在是这样的阶段吗?我们研究这样的产品和现在的发展。从你这边投资的角度来讲你在投资的时候投基金的比例有多少,你之前提到过你更多关注被动性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属性更加的明确,就是产品方面的关注,谢谢!
陈力君:先讲产品基金公司到一定的规模,往往自己投自己的产品,所谓投资资产类配比方案的实施基本上投自己的公司某一类基金上面,那一类基金你希望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我们很少到市场上投别人的,自己公司都有,自己完全可以控制,达到一定规模来说并不是一定的挑战。你前面说的市场怎么样越来越接受这样长期投资,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制度越来越清晰,企业参与,市场趋向成熟,能够产生回报,有效的产生这些资产这个很重要。
还有一个我前面提到的特别重要的受益人本身的意识通过企业帮他们提升,或者是受委托基金公司要到企业受益人之间提升他们对这方面的意识,或者能力,认识到自己养老的,长期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美国20多年前找到一个正式工作,上班第一天填表就有一个表40G我当时没有概念的,我说你们怎么填的,我就怎么填,后来我做金融了我就知道这里还是很有讲究的,不管怎么说从第一天开始正规的企业就会给你说这个事情就是你要做的一个决定,你会很清楚的知道我做这个决定我要为这个负责,这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员工了,员工有问题因为他委托基金公司管理这个钱,打电话到基金公司或者采纳一些资料,从第一天开始就明确的说这是很重要的,上班第一天这是你的一个决定,你经常要回头看这个东西,这是你将来的资产,帮你存着,帮你管理,这是你的东西,决定往哪儿填,往哪儿存就可以了,所以我觉得国内的我和一些在企业里做的,他们做的比较久了相对比较了解,有的人说强制性的东西大家认为都不是太好的,上班企业说你得存年金,或者说我给你存了现在不给你,这是一个心里状态,有些事情确实为他们好,如果能够反过来让他们更主动去做,这个更好做一些,不要变成指定性的,觉得是很被动的选择,变成一个主动性。
嘉宾:英国头号基金经理的波顿,他对中国基金特别看好,退休之后投资中国基金市场,他现在面临极大的压力,甚至对他对基金投资生涯画上不太美好的句号,到底是对中国唱好还是唱衰?因为李克强政府搞上海自贸区的,对中国市场可能面临一个变革的机会,你是怎么看的?
陈力君:几方面第一个长盛不衰的投资家全世界屈指可数,很难说时时处处都赚到钱,如果风险做得好一点,亏钱的时候撤出快一点,脱手快一点,而不是某一个人百战百胜,刀枪不入,没有多少,比如巴菲特很多投资为什么赚到钱,大家跟在他后面,他买什么,大家买什么,所以有很多传说神话在里,业界的比较资深的人不太愿意追求排名,排名有可能某一年很高,第二年正好相反,因为本身就是在波动的,或者有一年上来了,第二年下来对你来说很正常,但是别人看起来不一样,对他有很不必要的干扰,在中国是一个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有人赚,有人亏是很正常的。
在自贸区产生人民币的流量是自由兑换的,对人民币的提升我认为有帮助,我的理解自贸区因为我前两天在上海,自贸区老总到美国的时候我们一起坐了一下,我非常的焦虑,怎么干起来的,因为政策没有那么的清楚,他笑着对我说我等你给我提建议,确实是没有人知道,因为这个尝试不是特区,不是免税区,而是政府脱离商务经营这样的场所,政府制定规则维护秩序,让市场放开去做,货币的潜力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知道我肯定赶紧去做了,不管怎么说自贸区如果成功了对中国今后甚至几十年的发展是有非常大的意义,我们现在看到中国刚才说的指数的增长,获益是企业,政府持有大量的基本上都是控股公司,都是政府行为为主,自贸区如果试点成功了,形成政府的职责而不参与,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变革,套利的点在哪里我真不知道,自贸区有几家公司,原来大家理解是地主土地使用规划都是从这些公司走,自贸区出来每个都涨了500%,最近跌下去,因为大家看不到前景,现在包括媒体也宣传是错的,媒体把它当成免税区的宣传,中国想搞个免税区弄个政府行为的尝试,政府退出经营,我觉得这个非常的重要。
嘉宾:听你讲座收益良多,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增加了固定资产的配置,在固定资产增加的前提下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在IBC约束下必然意味着更多的投资者向权益类资产比较大的,这样才能拥有IBC,我这样判断对不对,如果对的话对未来的金融市场金融危机更频繁了还是整个人口老龄化变得小了?第二个问题对你们机构投资者采取哪些投资方面的政策的调整?
陈力君:IBC随着老龄化支取的人增加,投入的人减少,风险意愿降低,IBC是有压力,越来越接近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因为IBC即使分子上承担的额度是一样的,分母如果减少总值在增加,分子为什么减少,支取的人比存入的人多,随着老龄化IBC有压力,所以应该主动下调所承受的风险,来满足IBC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从某种意义上不存在你前面提到的因为投资人比较稳妥,因为整个分母在下降,这是我观察到的,对资产投资这样的趋势,资产公司如何把握这个机遇,更多从这个角度判断,怎么样合理的增加风险,IBC如果需要减少,怎么用,IBC是一个预算,我这个预算怎么分配?可能就取决于通过资产配置选择投资方向就决定了你的收益,这个趋势导致了资产配置的要求更高,IBC使用方法更加的有效合理,更灵活,因为IBC原先用信用等级高,主权债现在没有回报率,或者回报率不够,就买一些回报率高的,你知道要用,但是怎么用,买中国,买巴西,或者印度也好,最好别去印度,印度经济有很多的问题,怎么用,还是说买结构债,你知道要用,你知道有,你知道非用不可,但是怎么用?这是一个难度,这个对我们有影响的,以前很多闭着眼睛可以做的,国债收益4%,平均3.5%,我们基本上可以活下去,如果你现在这么做就没法生存,可以算得出来10年以后我们资产缩水,所以必须10年前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也在看这个发展趋势,下一任美联储主席看他怎么做,方向大家都知道,不一定要收紧,美元流动性会下降,通货膨胀会下来,以美元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会朝不利于美国方向的发展,一方面是政府的可信度在下降,还有一方面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为了可替代的货币,以美元为主导的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削弱,这个要提前10年必须要想到的事情。
郑老师:今天的第一讲就到这里,2小时20分钟,这个讲座特别的丰富,这个讲座的意义就是在于我们从小的方面讲为沟通我们最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学术交流,大而可以扩大到两个平台业界之间的沟通,再宏观的对国际经济形势有一些深层的思考,从思考的角度从特殊的这个角度,非常的敏感,对我们社会保障的研究,对我们业内的投资都会有非常大的视野的开阔。欢迎力君也经常的回来,我们这不是最后一次,你每年回来都欢迎你到这儿来,传授我们的经验,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银华的冯总,感谢远方的力君给我们带来这么丰盛精神的大餐表示感谢!

 

 

现场照片

 

Copyright(c)2012-2013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浏览次数:3366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