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受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参会期间媒体记者就“个人养老金”“老年友好型社会”等热点议题专访了郑秉文教授,下面为媒体报道:
郑秉文:迎接老龄化社会应减少就业年龄歧视
社会保障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要基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实施后将带来哪些变化?如何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针对这些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郑秉文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期间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经营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要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从此前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推行情况来看,存在“开户热投资冷、缴存意愿不高”等现象,未来全面实施之后,情况会如何?
郑秉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在36个先行实施的城市及地区,个人养老金开立账户人数超过5000万人。用我们的政策评估法来评估,政策参与率达到了25%。36个城市和地区总人口为3.7亿人,其中拥有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有资格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36个城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亿人(减去退休人员),5000万除以2亿可以计算出政策参与率达到25%,如此高的比例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
为什么开户人数多,缴存的人数少?因为资本市场不好,如果资本市场好,就不需要银行用各种办法来鼓励大家开户。
由于这36个试点城市人均GDP、消费能力、受教育程度等相对较高,未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推广后,预计政策参与率会低于25%,可能会降低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中国经营报》: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和延迟退休政策的临近,解决社会对中老年人的就业歧视问题也愈加重要,对此你有何建议?政府是否应拿出补贴或税收减免政策甚至强制性政策来推动解决50+、60+人口的就业问题?
郑秉文:年龄歧视跟补贴没有关系,就业补贴属于劳动力市场政策。年龄歧视更多是一种文化和习惯。世界卫生组织在界定“年龄歧视(Ageism)”概念时,既包含针对青年人的歧视,也包含针对老年人的歧视。大家会认为青年人刚上班,缺乏经验,而对于五六十岁临近退休或者退休后还想继续就业的老年人,则担心年龄和身体状况影响工作,甚至对40多岁的人员也不感兴趣,有的招聘广告设定了35岁的要求,超过35岁的人员的简历都不看。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我们必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首先要转变观念,减少就业的年龄歧视,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但目前不应该对企业在接纳老龄人口就业上有强制性要求。对于企业来说,解决就业是第一要务,强制性政策将导致劳动力市场僵化,其后果最终还会转嫁到工人身上。
我们应该用软性的办法去号召社会减少年龄歧视。如果用硬性规定,将会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一旦出现企业倒闭,更不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我们要保护经营主体,保护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