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发展报告 >>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 >> 信息详情
全文搜索: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7
郑秉文 等
日期:2017年12月
摘要:《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7》以中国构建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为主题,凸显了两个“首次”:一是国内首次发布的全面研究长期护理保险“多层次”体系的著作,二是国内首个长期护理保险领域囊括国内试点与国外经验、运行实践与理论分析的全方位研究成果。全书近50万字,包括一个主报告和28个分报告。研究主题和成果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保险学会联合设立的《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构建与模式选择》年度研究课题,是这个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胡晓义先生为本书撰写序言。

本书由五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年度发展篇”有2个分报告,分别对2010年以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和2016年度企业年金市场发展情况做了深入分析:自2010年以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面取得突出成效,但制度负担的地区差异并未因此缩小,放低门槛扩面的做法影响了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未来扩面应聚焦具有持续缴费能力的群体;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2011年出现拐点,之后当期结余率和可支付月数都开始下滑,工资增速放缓遏制了养老金替代率下滑趋势,制度财务状况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长低速、领取待遇人数占参保人数比例持续上升,基金整体运行状况尚好。2016年企业年金基金市场投资收益下滑,参与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几近停滞、覆盖范围日渐固化,各类主体“市场集中度指数”显示竞争格局依旧较强。

本书的其他四个板块分别是“制度探索篇”、“试点实践篇”、“境外经验篇”和“补充保险篇”,分别由6个、6个、9个和5个分报告组成。这些报告按研究类别可分为12个综合研究和14个个案(国别、地区)研究;按“多层次”构架可分为4个总体研究、17个“基本险”研究和5个“补充险”研究。各篇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结论如下:

“制度探索篇”对中国构建长期护理保险提出了制度设计与创新:从全国24个城市的问卷调查发现,80岁及以上老人空巢率超过40%,被调查者自我评价身体状况不好或非常不好的占11%ADL调查显示有0.6%的受访者至少有一项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人,WHODAS调查显示有0.8%的受访者至少有一项极度严重或无法完成;有8.8%的受访者需要护理却得不到服务,主要是缺少亲友照顾、经济能力不足和找不到合适人员或机构。在巨大的失能人员保障压力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减轻家庭负担、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失能风险不同于疾病风险,在发生率上向高龄集中,服务具有复杂性、风险具有长尾性,传统的非正式支持系统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激发一些老龄化程度较高城市率先走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道路。针对中国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报告提出六个原则:独立建制,商保并行;科学决策,精算平衡;属地管理,中央调剂;市场经办,政府监管;财政补助,责任前置;统一标准,严把出口。建议以0.5%费率起步,第一层次“全覆盖”、第二层次“团体参与”、第三层次“政府扶持”,建立长期护理风险储备基金,提出筹资和调待的制度设计和“个人健康账户”的制度创新。在长期护理保险的政商结合上,报告分析了商业保险机构“代理人”、“管家”和“盟友”等三类角色,以及可为长期护理保险信息化管理提供服务的技术手段。

“试点实践篇”除了一个试点比较总况分析外,还选取了国内3个试点城市和2个非试点地区进行了深入研究:青岛实现全覆盖,以医疗护理支出为主,辅之以低收入失能者的生活补助,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现有筹资标准可以为继,但应尽早考虑覆盖到生活照料和失智人员带来的财务压力。南通更强调生活照料和居家服务,在全覆盖的假设测算下,南通制度在2025年之前可维持当期盈余,据此提出出台《照护保险基金投资办法》的建议。北京海淀探索了“政府推动、政策支持、自愿投保、商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的互助保险模式,引入商业保险,构建了个人、政府、保险机构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具有创新性。成都市在国内率先实验“相互保险社”,以非营利、会员制为运行形式,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原则,探索全过程健康管理的创新经办模式。报告运用某市数据进行精算,结果显示以收定支原则下厘定的费率为0.47%,但随着政策知晓率提高、覆盖人数增多,存在财务平衡压力,需要扩充筹资渠道。在对已开展试点的十多个地区的政策和实施情况比较后,认为划拨医保基金存在可持续性压力,筹资能力不足造成保障水平和覆盖对象有限,据此提出完善筹资、给付、评估、经办以及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境外经验篇”对5个实行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以及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长期护理筹资计划进行了逐一研究:荷兰为最早建立该项制度的国家,运行半个多世纪以来,覆盖面广、待遇水平高造成了财务压力,直接推动2015年改革。德国最早出台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法案,长期护理的社会保险和强制商业保险分别覆盖90%10%人口,运行20多年,用提高缴费率化解基金支付压力,用建立储备基金应对未来支付压力。以色列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老年覆盖率最高、占比超过15%,因缴费率很低,60%以上的资金来自其他险种的结余。日本高龄老年人占比最高,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出台前已建成较为完善的护理服务体系,财政负担一半的支出,从而将基金支出规模和个人自付负担降至更小,尽管如此仍面临费率不断上升的压力。韩国制度起步的人口与社会条件更接近中国,筹资和待遇均采取谨慎起步,并着力发展护理服务,改革重点也集中在加强服务体系管理上。新加坡采取“政府主导、商业承办”的制度模式,40岁以上人口中约65%加入到“乐龄健保计划”,低保费、广覆盖、低给付,并辅之“乐龄健保补充计划”以提高待遇,其“自动加入、选择退出”机制颇具特色。台湾地区为应对老龄化,着力发展培育长期照护服务,并正处于由税收筹资转向保险缴费筹资的改革探索中。在两个国际比较分报告中,分别从美英德日的长期护理筹资模式比较和德日韩制度借鉴两个角度,总结制度建立背景、设计理念、运行经验,提出从“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保障体系,制度设计时重点关注融资成本、待遇水平、覆盖面和资格认定、服务供给质量等关键问题,并注重制度参数的弹性。

“补充保险篇”对国内外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做了历史回顾和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从2005年开始至今经历了早期探索、高速发展和全新发展等三个时期,已有12个公司涉及此类产品开发,但市场规模很小;国外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有美国的自愿性、德国的强制性和新加坡的半强制性三类典型代表,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多种因素阻碍市场的扩大。两个分报告分别对美国和法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的商业长护险市场做了研究:美国最大长护险公司Genworth的经验展示了传统定价策略的不足,而法国健康领域最大的相互保险机构MGEN的实例展示了非营利机构在长护险市场的优势,这两个分报告用大量数据和事实做了全景展示。在亚洲这个“儒文化”盛行的区域,长期护理市场偏好于均衡保费、终身保障、附加价值、增值服务,负担能力弱但需求标准高,也使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的“互补”,显示多层次并举在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构建上的重要性。

 

Copyright(c)2012-2013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浏览次数:330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