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进入了大范围试点阶段,三十余年前提出的建设“多层次养老金体系”的目标,终于迎来了长期缺失的组成部分。在短短一年的试点时间中,制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开户人数上已经超过了发展近二十年的企业年金制度。但与此同时,探索中的制度也面临着缴费人数少、人均缴费金额不高等问题。不仅如此,试点中还出现了便携性障碍,养老保险体系各层次之间的配合细则仍未出台,试点中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以个人养老金为主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报告包括一篇导读、三篇特稿、一篇主报告和三十七篇分报告。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先生在百忙中为报告撰写了导读;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先生、中国保险学会秘书长黄志强先生、长江养老董事长陈林先生,为报告提供了宝贵意见并撰写了专题稿件。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先生为本书特别撰写了主报告。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从理论、现实与国际经验三个层面探讨个人养老金制度。“理论篇”由八个分报告组成,主要从宏观层面与制度设计两个角度探讨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在宏观方面,主要探讨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外部经济效应、数据要素在个人养老金制度中的作用以及在共同富裕目标下构建个人养老金评价指标体系的尝试等主题;在制度设计方面,主要探讨了困扰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的理论与认识问题,第二、三支柱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制度的税收优惠政策选择以及应对外部负面效应举措,影响未来制度的发展规模的约束因素分析以及潜在规模预测。
“现实篇”由十三个分报告组成,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制度变迁文章构成,他们主要探讨了从产品型制度向个人账户制度变迁的经验,当前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尤其是数字化、信息化与老龄化对制度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从个人养老金制度中服务提供者的角度展开探讨,在探讨基金业、证券业、保险业产品供给策略的基础上,探讨了各方服务提供者的发展路径;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制度设计中的技术举措,如加强养老金融教育、引入合格默认投资工具与应对劳动力市场变迁的举措,以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
“国际比较篇”由十六个分报告组成。国际比较篇中的国家选取遵循了双重原则,一是按照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的资产规模与在养老保险中的地位;二是既有制度环境差异。具体来看,这一部分由以下五类国家构成:一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二是德国、法国、比利时、爱尔兰等欧洲大陆国家;三是瑞士、丹麦等北欧“福利国家”;四是东亚国家日本和韩国以及最后以墨西哥为代表的拉丁美洲国家。再具体探讨中,主要聚焦于导致制度设计差异的因素上。如对盎格鲁-撒克逊五国的探讨中,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资产规模高的国家,侧重于分析其制度设计、制度间转移、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的经验,而新西兰个人养老金制度规模有限,则侧重于分析其制度兼具第二、三支柱特征的现象。总的来看,国际比较篇旨在总结各国在不同制度环境下发展第三支柱的经验与教训,为未来中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完善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