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论文 >> 工作论文2023年 >> 信息详情
全文搜索:
【PDF全文阅读】

这期刊发的《工作论文》是由房连泉撰写的《国际上社保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经验及启示》,该文已公开发表。如引用,请注明上述期刊出处——编者。

 

国际上社保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房连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    

 

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出台,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国家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构建全国一体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从国际趋势看,多支柱养老金呈现出融合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社保公共服务大平台,将多层次养老金纳入统一管理,这为我国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经验借鉴。

 

整合三支柱养老金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在养老保障三支柱结构中,第一支柱是指国家举办的社会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举办的补充养老金计划,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指个人参加的商业养老保险计划,即个人养老金制度。养老金体系是一个整体设计,国际上公共、私人养老金越来越呈现出混合发展的趋势。从个人角度分析,无论是公共社保账户,还是私人养老金账户,最终都是退休收入中的一个部分,需要统筹管理。随着二、三支柱私人养老金的快速发展,单个就业者享有多个养老金账户情况越来越普遍,使用统一账户信息平台的需求增强。一方面,劳动力市场日益灵活,就业流动愈加频繁,迫切需要将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各个养老金账户纳入单一平台进行跟踪;另一方面,信息时代下互联网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整合统一服务平台创造了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国家开始将多支柱养老金纳入统一的国家服务平台(Dashboard)。Dashboard在英文中是指汽车仪表盘或平台面板的意思,用到养老金管理上,意指通过一个底盘平台就可以观察到所有退休金账户的全部情况,包括账户数量、缴费金额和待遇情况等方面的信息。统一的养老金信息平台可以为参保客户提供在线注册、缴费查询、账户跟踪和退休收入预测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在降低账户管理成本、减少退休“遗漏”、整合账户信息和加强养老金融教育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降低账户管理成本小余额养老金账户(简称“小账户”)是现代养老金体系发展中不可避免出现的一个副产品,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高管理成本。无论规模大小,建立账户、维护记录和向持有人提供信息报告等项服务,都需要固定成本支出,这对于计划发起人和管理机构来说都是沉重负担。在此情况下,将不必要的小账户集中起来进行管理,采用集合计划或公共受托等方式,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

减少退休金提前支取在退休前提前支取账户资金的现象被称为退休金“遗漏”(Leakage),该现象在各国非常普遍,已严重影响到退休金待遇的充足性。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将各类账户信息整合在一个平台上,有助于消费者获取完整的退休金信息,制定长远的储蓄规划,降低提前支取现象。

整合丢失账户由于私人养老金计划由分散的雇主发起设立,在缺乏信息归集系统的情况下,很难发现之前的遗失账户,账户资产之间的转移也非常困难。统一服务平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提供单一入口,将雇员享有的各类养老金权益呈现出来,帮助雇员发现之前工作中的遗失账户。

提供在线养老金融教育二、三支柱私人养老金的快速发展对养老金融教育提出了要求。雇员在做出储蓄、投资、转换工作和领取养老金等决策时,需要专业化的养老金融知识储备。成立国家养老金综合服务平台,可以整合管理部门的资源,对参保者提供养老金信息查询、退休待遇预测和缴费纳税跟踪等方面的多项服务,在平台上集中开展国民退休储蓄教育,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  

 

典型国家建设社保服务平台的经验做法

为解决养老金体系信息分散化的问题,不少国家建立了社保服务大平台。在该平台上养老金参保人可以通过在线访问,查询包括国家公共养老金、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在内的养老金账户信息;还可以恢复、合并之前的“遗失”账户,预测估算未来退休待遇收入,进行在线金融教育,提供养老金咨询服务等。  

丹麦1999年,丹麦最大的职业养老金计划ATP(丹麦补充养老金计划的受托人)与其他几家养老金提供商合作,建立了丹麦养老金公共服务平台,称为PensionsInfo。之后几年内,该网站的功能、内容和设计以及数据格式等方面达成一致。至2010年,大多数养老金管理机构都已加入了该平台,开始向参保人提供信息服务。该平台系统像是一个搜索引擎,个人通过ID账户登录平台,当用户查询相关信息时,会自动将申请转向服务商,养老金服务商即时反馈查询信息,因此该体系并没有中央数据存储功能。通过该网站,用户可以了解养老金待遇、收费情况,并模拟测算不同退休决策情形下的退休收入情况,也可以通过网站向服务商进行咨询。至2017年网站用户已达到130多万人。  

Copyright(c)2012-2013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浏览次数:3366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