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即将公开发表,如引用,需注明出处并征得本实验室(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或作者本人的同意——编者的话
国外养老保险“名义账户”的实践
——制度比较与基本评价
赵秀斋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教师
摘要:20世纪90年代,瑞典、拉托维亚、俄罗斯等七国先后在其养老金制度中引入名义账户制(NDC),掀起了一场新的养老金改革浪潮。各国实施此项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制度财务不可持续。改革实施后,由于制度设计、前期准备、整体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国改革成效差别很大。瑞典的制度设计最为精准,在制度实施中也引入了财务自动平衡机制,改革成效最为显著。波兰和拉托维亚经过改革,制度财务可持续性增强,改革虽存在一些问题,但基本成功。俄罗斯和意大利改革之后,制度财务可持续性问题仍然存在,有关改革的争论不断。蒙古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改革实施困难,改革效果不明显,蒙古甚至考虑放弃名义账户制。
关键词:名义账户制(NDC);财务可持续;自动平衡机制;转型规则;替代率
【作者简介】赵秀斋,女,汉族,1985年生,河北保定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养老保险政策、社会保险经办管理、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等。
作为一种新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名义账户制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该制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待遇确定型(DB型)现收现付制的制度框架,又不同于智利等国引入的缴费确定型(DC型)完全积累制模式。从本质上讲,名义账户制是上述两种模式的混合:在资金筹集上,名义账户制实行现收现付模式;而在待遇计发上,名义账户制则遵从缴费确定型原则。截至目前,世界上实行名义账户制养老金制度的国家有欧洲的瑞典、意大利、波兰、拉托维亚、俄罗斯和中亚的蒙古、吉尔吉斯斯坦等七个国家。上述七国引入名义账户制的时间多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最晚,为2002年。七国之中,瑞典是引入名义账户制最早的国家之一(1994年),制度设计也最为典型和精准,同时瑞典也是迄今为止名义账户制运行最为成功的国家。其他国家则稍逊。本文首先对七国的名义账户制改革背景及原因进行简单介绍,此后重点分析各国改革中的关键制度设计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各国改革取得成效以及值得借鉴吸取的经验教训。
一、改革背景及原因
综观瑞典等七国实施名义账户制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不外乎于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内财务不可持续。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和意大利的DB型养老金制度都面临着长期财务不可持续问题,亟需改革。而且,当时两国也饱受经济衰退和汇率危机的双重打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不仅如此,两国要想加入欧盟并最终加入欧洲货币联盟,也需要降低本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引入名义账户养老金计划有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且能够确保养老金制度实现代际平衡和财务稳定。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意大利和瑞典分别于1995年和1999年实施了名义账户制改革。
其余五国,拉脱维亚、波兰、吉尔吉斯、蒙古、俄罗斯在实行名义账户制改革前,旧的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均为苏联模式。在苏联模式下,五国的养老金待遇设计慷慨,部分群体的养老金特权明显,参保者提前退休现象严重,制度赡养率高企,财务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再加上向市场经济转型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各国旧有养老金制度的财务不可持续问题更加突出。以俄罗斯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养老基金缺口大约是350-370亿卢布(折合12-13亿美元)。1996年,俄罗斯的养老基金债务已经相当于其年度预算的12%;1999年,俄罗斯的养老金拖欠率达到70%。养老金赤字导致俄罗斯养老体系在长期内无法正常运行,改革势在必行。在选择何种改革方案与改革路径上,上述五国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世界银行关于建立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建议,也受到了其他国家改革经验的影响(其中就包括瑞典引入的名义账户制改革),纷纷引入名义账户养老金制度。
二、改革主要内容
(一)各国名义账户制改革总体方案
从改革准备时间看,瑞典是七国中最早开始启动名义账户制改革的国家,早在1992年瑞典的养老金工作组就给出了一个名义账户制改革的整体框架。两年后,瑞典改革方案以立法形式确定。但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瑞典的名义账户制改革直到1999年才实施。正是由于瑞典开启名义账户制改革的时间最早,制度设计也最为精准和完善,各国在名义账户制改革过程中纷纷效仿瑞典经验,并结合自己国情,制定出了本国的名义账户制改革方案。各国名义账户制改革的实施时间多集中在1995-1999年间(见表1),俄罗斯的改革实施较晚,为2002年。
纵观瑞典等七国的名义账户制改革方案,各国在引入名义账户制的同时,大都同时建立起实账积累制养老金计划(瑞典、拉脱维亚、波兰、蒙古、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