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即将公开发表,如引用,需注明出处并征得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或作者本人的同意——编者的话
福利民粹主义——阿根廷庇隆时期的社会保障政策(一)
房连泉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
Email:fanglq@cass.org.cn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福利民粹主义”概念。在拉美,阿根廷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达半个世纪之久,阿根廷的 “发展悖论”问题引进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历史上著名的“庇隆主义”对这个国家乃至整个拉美地区的民粹主义思想都有重要影响。本文考察阿根廷福利体制的历史变革过程,重点分析庇隆时期的社会政策,归纳 “福利民粹主义”的特征及其危害。
一、福利民粹主义界定
(一)福利民粹主义概念
“民粹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争议性概念。英文原词“Populism”可翻译为“民众主义”,但在大部分中文文献中则引申为民粹主义。该词最早在1878年于俄国以“Narodnichestvo” (中文通译为“民粹主义”)出现,具有贬义色彩,用来描述当时的反智主义的农民政治运动,后来又以“Populism”被翻译成其他欧洲语言。1950年之后,“民众主义”一词开始被学者广泛采用,其含义越来越泛化,尤其是过去20年来,该词越来越流行,大量人物、事物和现象都被贴上了相应的“民众主义”标签。 因此,对“民众主义”称号的分析要具体化,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民众主义”,所体现的内容可能千差万别。“民众”与“民粹”一字之差,在中文中体现的含义色彩却大相径庭。民众是一个中性词汇,在翻译上更贴近于英文词根Popu,民粹则具有更多的贬义色彩。按照大多中文翻译习惯和一般理解,本文延用民粹主义概念。
关于民粹主义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可以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对该概念进行诠释。按照通常的理解,政治上的民粹主义是指国家或政党领导人利用自下而上的社会网络,动员社会成员,从而达到获取选举选票可其他政治利益的目的;经济上的民粹主义则通常强调增长速度和收入分配,忽视财政和外部环境约束,采取偏激的经济政策。本文引入“福利民粹主义”(Welfare Populism)的概念,将其界定为“民粹主义对国家福利政策的影响”,它是政府(政党或个人领袖)采取的一种政治策略,以宣扬高福利和再分配主义为导向,通过国家干预,实施扩张性福利政策(通常是阶段性或短期性的),从而达到赢取社会支持、政治联盟以及其他社会目标的做法。这种策略实施起来简便易行,成本较低,容易“捕获”人心,赢得支持,因而在历史上经久不衰老,不断以新的面孔在社会政策轮回中出现。
发展面向大众的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基本目标之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历史上资产阶级为了镇压工人运动,缓解社会矛盾,出台了针对工人的社会保护项目,用于补偿劳动力的再生产;因此,社会福利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的结果。在现代福利国家的研究中,社会福利被进一步确定为社会权利的体现,是一种社会契约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艾斯平﹒安德森著名的三分法,福利国家按“商品化”程度可划分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三种基本类型。 民粹主义与上述三种福利体制并没有直接关联。一般来说,自由主义体制强调市场和工作福利,中产阶级和上层靠市场,下层靠国家救助;在保守主义体制下,收入关联的社会保险占主导地位,公民福利权利与就业相关;而社会民主主义具有全民普享式福利计划,社会再分配程度最高。因此,民粹主义所宣扬的社会公平目标似乎于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更为贴近,但实事上我们很少听说北欧国家具有民粹主义的说法。如上文所言,民粹主义的本质并非是单纯的福利目标,而是将一种服务手段或工具,它是对理性化福利国家制度安排的一种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