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论文 >> 工作论文2016年 >> 信息详情
全文搜索:
【PDF全文阅读】

     该文即将公开发表,如引用,需注明出处并征得本实验室(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或作者本人的同意——编者的话

 

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税收的作用及其深远意义

 

郑秉文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Email:
zhengbw@cass.org.cn

 

     【内容摘要】:作为养老保障制度的第三支柱,延税型商业养老保险应被称为“个人养老账户”(IPA)。在对商业养老保险进行顶层设计时,应采取产品和账户双重管理的方式,实现保险与投资的双重功能,制订EET(税前缴费)与TEE(税后缴费)的双向税收政策,实行试点与全面铺开的“两阶段推进”战略。个税优惠政策有利于促进个人养老账户制度的建立和普及。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撬动商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可以设定三个目标:“近期”是推进和普及EET型个人账户,着手设计实施TEE型制度;“中期”是适时调整个税起征点,扩大涉税福利项目覆盖面,利用个税杠杆提高建立个人养老账户的参与率;“远期”是适当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提高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国际比较的结果表明,个人养老账户应在家庭财富净值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保障国民福祉的社会基础设施,起到资本市场“压舱石”的作用。
     【关 键 词】:延税型商业养老保险 年金保险产品  第三支柱  个税优惠  企业年金
     【作者简介】:郑秉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北京100720)

     在国家有关部门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下,商业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即将落地,这意味着,1991年中央首次提出的建立三层次养老保险架构 ,经过25年的努力,终于梦想成真。
在绝大多数国家,养老保障制度由三个支柱构成:第一支柱为国家举办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为企业举办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在中国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为个人购买的养老保险,被称之为第三支柱。在过去的25年里,第一支柱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退休人口的主要收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养老保险全面深化改革脚步加快:2013年12月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税优政策出台 ;此次公布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税优政策,标志着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雏形在中国正式诞生。

 一、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严重缺位

     截止2014年 ,第一支柱的城镇职工参保人数3.4亿,养老金支出2.2万亿元,而去年第二支柱的待遇领取人数合计还不到50万人,支出总计不到200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历年累计余额高达3.6万亿元(含城乡居保基金),而第二和第三支柱合计还不到2万亿(见表1)。这些基本数据显示,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一柱独大,成为养老保险制度的骨干制度;第二支柱税优政策日趋完善,实行市场化运行10年来,其DC型信托制的运行机制逐步走向正轨;惟独第三支柱,税优政策始终没有落地,在三支柱框架中显得很不协调,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更加悬殊:
     首先,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密度非常小,仅为185.56元/人。保险密度是指一国总人口计算的当年人均保费收入。2014年全国保费收入20234.81亿元,保险密度为1479.04元/人 ;其中,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2690.28亿元 ,即人寿保险密度为927.77元/人;按养老保险占寿险20%的比例来推算收入结构的话,2014年养老保险收入应为2538.06亿元,养老保险密度应为185.56元/人。相比之下,美国第三支柱“个人退休账户”(IRA)的养老保险密度高达1258.7美元/人 。
     其次,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深度非常低,仅为0.4%。保险深度是指当年保费收入占GDP比重,由此算出2014年的保险深度为3.2%;人寿保险深度为2.0%;如果剔除80%的理财产品,按20%的收入结构来推算养老保险的收入,那么,2014年养老保险深度仅为0.4%。相比之下,美国第三支柱个人退休账户的保险深度为2.3% 。  
     最后,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资产占GDP比重非常小,仅为2.6%。近年来,人寿保险增长速度惊人。根据保监会发布的《2014年保险统计数据报告》 ,2014年全国保险业总资产为101591.47亿元,其中,寿险公司82487.20亿元,占总资产的81.2%。但根据多年来的比例规律,在寿险资产中有80%是属于理财产品,大多为分红型养老保险,而只有20%为年金保险和生存保险等产品,这些产品是传统的养老保险资产。换言之,按照这个比例推算,2014年真正的养老保险资产仅为1.64万亿元,占当年的GDP的2.6%。相比较,2014年美国第三支柱个人退休账户资产为7.4万亿美元,占当年GDP高达42.5% 。

 

Copyright(c)2012-2013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浏览次数:3308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