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论文 >> 工作论文2017年 >> 信息详情
全文搜索:
【PDF全文阅读】

该文即将公开发表,如引用,需注明出处并征得本实验室(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或作者本人的同意——编者的话

 

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齐传钧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博士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Email:qichuanjun@aliyun.com

 

【摘  要】中国企业年金历经近3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金规模持续增加,市场地位也得到了相应提升,然而一些制度性缺陷已经限制了企业年金取得突破性发展。这些缺陷主要体现在覆盖人群相对有限、投资收益率不足以提供可靠的晚年收入保障、提高税优幅度长期无法破题、企业缴费负担沉重和企业年金管理机构之间的过度竞争等方面。因此,必须从成本、收益和便利性三个角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彻底改革,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际,将企业年金制度建设成为中国养老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 键 词】企业年金;投资收益;覆盖面;养老金

[作者简介]齐传钧(1974—),男,辽宁丹东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

 

中国企业年金的建立和发展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由“劳动保险”向“社会保险”转型,一些企业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开始尝试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于2000年更名为“企业年金”)。到90年代初,政府以下发正式文件的形式,决定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也就是说,“三支柱”模式成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和发展目标,而企业年金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已经初具规模,法律体系和制度架构也日渐完善,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迫切压力,中国企业年金发展已经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如何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迅速扩大覆盖面已经成为当前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改革课题之一。因此,本文通过梳理中国企业年金发展历史,不仅总结制度由来和成功经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的解决办法,推动企业年金制度深化改革,最终建立起几个支柱相对平衡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一、中国企业年金发展历程与成就

回顾历史,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同样遵循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渐进式理念,即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一是制度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2000年);二是制度试点阶段(2000-2004年);三是制度完善阶段(2004-2015年);四是制度扩展阶段(2015-至今)。

(一)企业年金制度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2000年)

实际上,中国企业年金的雏形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保险”(本质上是“企业保险”)转向“社会保险”,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应运而生,这对效益较差特别是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无疑是利好的,而对于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来说,却意味着潜在的福利损失,因此,一些“福利基金”比较富裕的行业或国有企业便开始尝试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这就相当于变相保证了所在企业职工福利不受损。当然,因为没有相关政策的指导和规范,覆盖范围仅局限于个别企业。应该说,中国企业年金的出现带有利益补偿和平衡的性质,而并非基于理论上所设想的“多支柱”体系概念。只是这一制度变迁恰好迎合这种时代需求(尽管存在着扭曲,也为后来备受指责的“富人俱乐部”埋下了伏笔),因此国务院于19916月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提出企业可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从政策层面加以肯定,并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继续探索企业补充养老保险。1994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五条做出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为建立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Copyright(c)2012-2013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浏览次数:3366994